父亲和母亲是内蒙古巴盟师范(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现更名为河套学院)的校友。1958年,父亲毕业后来到乌达矿区,加入开发建设乌达矿务局的队伍。母亲1959年毕业,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到艰苦的乌达矿区当了一名教师。父亲和母亲在矿区相恋、成家,养育了4个子女。
父亲是乌达矿务局职工子弟中学的首任校长,工作很忙。那时交通不方便,他只能每天步行十多公里去上班,常常天还未亮就出门,天漆黑才回家。寒冬时节,“呼呼”的北风刮着,他要在黑暗中独自走过一处乱坟岗,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母亲对此很担心,父亲却笑着说:“我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邪、不怕鬼。”
在“学大庆、赶开滦”热潮中,乌达矿务局领导找到父亲谈话,想让他去五虎山矿任党委副书记。母亲有点担忧:“五虎山矿路途那么远,又不好走,你身体吃得消吗?”父亲一脸淡然地说:“工作需要嘛,我咋能讲条件呢?”他很快上任了,分管生产,三天两头下井。那时五虎山矿的干部常说,“跟辛书记一天班,肯定得下井”。
当时家里生活条件差,我们一家六口加上爷爷、奶奶和姑姑,共九口人,很少能吃上细粮。父亲每天带着窝头、咸菜上班。记得有一次,母亲攒了点细粮,蒸了几个馒头。她悄悄把两个馒头放进父亲的饭盒,可父亲很快就发现了。他立马把馒头拿出来,换成窝头,说:“让老人孩子吃吧,我吃啥都行。”母亲含着泪点了点头,说:“你每天太累了,不吃点细粮,营养怎么跟得上呀?”父亲每天蹬着自行车,一路爬坡六七公里,还要下井,身体真的扛不住。不久,矿上派了吉普车接送父亲上下班,可父亲坚决不同意:“我不搞这特权,这让工人们咋看!”那辆吉普车跟在他后面跑了几天,也没犟过他。矿上要给家里装电话,他同样拒绝了。
一次井下事故中,父亲腰被石头击中,只能卧床修养。可没两天,他就让母亲帮他穿衣服,吵着要去上班。母亲生气地说:“你得先要命,才能工作吧。”父亲拉住母亲的手,笑嘻嘻地说:“矿上还有那么多工作,我拄上拐杖,还能去。”就这样,他拄着双拐,又到了矿上。终年辛苦,积劳成疾,父亲最后被肝癌打倒了。45岁,正值壮年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时母亲39岁,要养育4个未成年的子女,这副担子是多么沉重!母亲擦干眼泪,鼓励我们学习父亲的坚强,好好学习,早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至今仍记得母亲那坚定的目光。
母亲一生一心向党。她经常教导我们:“咱们这么大的国家,治理好太不容易了。啥时候我们都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我们现在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都多亏了党领导得好!”母亲热爱学习,年近半百时考上了函授大专。深夜里,上中学的我已写完作业,母亲却还在伏案学习。我说:“妈,快睡吧,上函授还这么认真。”母亲一脸严肃地说:“我有机会深造,得好好珍惜。今天的作业必须今天完成。”就这样,她认真完成了大量作业和一篇篇论文,通过了一次次考试,取得了大专毕业证。多年来,母亲坚持每天看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大事。她说:“我相信从这儿能知晓党的方针政策。”
母亲是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干部。刚来到乌达矿区时,为了调研学生情况,她深入矿区家属房,走遍了矿区的山沟沟。她和其他老师动手填平校园、打扫教室、垒水泥台子为学生做桌凳,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乌达矿务局直属小学工作时,她是大队专职辅导员兼教工团支部书记,每天总有忙不完的工作。1978年,母亲被调到乌达矿务局教育处教研室,潜心研究教学,完成多篇论文。6年后,她担任教育处政工科长,聚焦政工干部的工作方法,分析研究职工在工作中的一系列思想演变过程及规律,发表了多篇论文。1990年9月,母亲被提任教育处工会主席,成了处级干部。她在抓好工会干部自身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上下功夫。每每夜深了,母亲还在学习。微黄的灯光照在她疲倦的脸上,困意来临时,她用冷水擦把脸,又回到写字台前。她带头组织了多期工会干部培训班,并亲自授课。她说,要让职工真正体会到煤矿大家庭的温暖,有话敢讲、有困难敢提。
母亲一生勤劳、坚韧、心灵手巧。那些年,她总会用心琢磨衣服款式,给我们做漂亮的过年新衣。每年大年初一,我总能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找小伙伴们玩。合身的剪裁、精巧的装饰总会招来小伙伴羡慕的眼光。上世纪80年代初,家家户户都是土炕,之后逐渐时兴睡床。母亲说:“咱家日子虽然过得紧张些,但不能落在别人后边。咱娘儿几个自力更生,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她带领我们姊妹几个,拆了三个土炕,用箩筐一筐筐运出砖土,再铺上红砖、抹上水泥围墙。母亲爱干净,不管当时在矿区住平房,还是后来搬到市里的楼房,她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母亲崇尚节俭,穿旧了的外套、裤子等,都会改成坎肩、短裤,穿起来还挺好看。我们发现她总是吃剩饭,劝她将剩饭倒掉,不然对身体不好。说了几次,她急红了脸:“我在农村待过,知道农民种粮食不易,咋忍心浪费呢!浪费是最大的犯罪。”一顿教育让我们哑口无言。母亲有高级职称,退休工资也不少,可她就是不舍得花钱,一发工资就存起来。我劝她:“您一辈子不容易,该享受就享受,我们才安心。”她表面上应承着,可根本不舍得买好衣服、吃贵的东西。
“一心向党”是母亲一生的行动,“活到老学到老”是她一生的写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她一生的遵循。我相信,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和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将父亲母亲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辛晓青 版面编辑:袁理
来源:中国煤炭报 封面图由AI生成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