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舆论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沉默的人
作者|杨书彦
报道|全球起重机械网
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一场关于真相与偏见的博弈正在上演。从小米汽车的“碳纤维门”到胖东来的“红内裤事件”,从企业家雷军的“社交媒体退潮”到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退网宣言”,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的危机公关困境,更是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为何原本积极发声的个体,最终在舆论的裹挟中选择了沉默?
当善意遭遇“舆论绞杀”:案例的警示
1. 小米汽车的“自证困境”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争议,本是技术参数的澄清问题,却迅速演变为“虚假宣传”的道德审判。尽管官方承认“信息表述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但舆论场已形成“夸大营销”“透支信任”的标签化叙事。雷军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暂停社交媒体互动,折射出企业家在舆论高压下的疲惫与无奈。
2. 胖东来的“完美受害者”陷阱
胖东来因顾客投诉红内裤掉色过敏,发布53页检测报告自证清白,却因处理流程问题处罚六名员工,并奖励投诉者500元。然而,事件迅速异化为对企业“过度苛责”的狂欢,甚至演变为对品牌的无端攻击。创始人于东来面对玉石博主的恶意指控,最终选择关闭社交媒体账号,直言“若法律无法惩治造谣者,宁可退出经营”。
舆论异化的三大机制
碎片化传播下的“认知暴力”
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信息以“35秒注意力”为生存法则。小米汽车的技术发布会细节被拆解为“价格套路”“抄袭疑云”等标签,胖东来的质检报告被简化为“罚员工奖顾客”的猎奇标题。真相在碎片化传播中被肢解,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宣泄。
流量驱动的“道德审判”
极端观点因更具传播力而成为流量密码。小米SU7事故中,车主超速驾驶的客观事实被淡化,转而聚焦“质量缺陷”的想象;胖东来事件中,合格检测结果被忽视,“资本欺压消费者”的叙事却迅速蔓延。这种“先定罪后举证”的逻辑,迫使企业陷入无止境的自证循环。
“碰瓷式维权”的恶性循环
部分自媒体为博取关注,刻意制造对立。玉石博主“柴怼怼”对胖东来的无端指控、网络对小米“偷工减料”的恶意揣测,本质是利用公众情绪收割流量。当造谣成本远低于辟谣成本时,企业不得不为“莫须有”的罪名付出巨额声誉代价。
沉默的代价:社会信任的瓦解
1. 创新者的退场
小米汽车为平息舆论多次调整营销策略,甚至推迟新车发布;胖东来因频繁遭遇恶意攻击,创始人萌生退意。这种“寒蝉效应”不仅削弱企业创新动力,更让社会失去理性对话的空间。
2. 公共理性的退化
当“阴谋论”取代事实分析(如小米与智己的电机参数争议),当“站队思维”压倒技术讨论(如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争议),舆论场逐渐沦为非黑即白的战场。数据显示,2023年涉企恶意评论占比达38%,而建设性建议仅占12%。
破局之道:重建对话的勇气
1. 法治利剑与平台责任
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明确打击涉企谣言,要求平台建立谣言数据库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若能借鉴德国网络素养教育经验(可使网络暴力减少31%),或可遏制“为流量而造假”的乱象。
2. 公众理性的觉醒
在小米SU7事故中,部分网友提出“应区分驾驶行为与产品质量”,在胖东来事件中,多数人最终认可检测结果。这证明,延迟判断、多方求证的思维习惯,能有效抵御舆论的极端化。
3. 企业的“韧性沟通”
小米通过技术透明化(公开事故车辆数据)和胖东来通过流程标准化(53页调查报告),展现了危机应对的另一种可能。正如董明珠所言:“健康舆论生态是企业与公众的共同财富”。
结语:守护发声的勇气
当一个社会让说真话的人沉默,让造谣者狂欢,损失的不仅是企业的声誉,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资本。从完善立法到提升媒介素养,从平台治理到公众参与,唯有构建“容错-纠错-护真”的良性机制,才能让雷军们不必在发布会前预演三套公关方案,让于东来们无需因清白自证而心灰意冷。毕竟,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让好人因恐惧而闭嘴,而应让真相因勇气而生长。
原创声明:作者系中国起重机械网、起重汇创始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