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郭学红:三位一体跃升 把握工程机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郭学红:三位一体跃升 把握工程机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2025年5月14日,以“开新篇、拓新局、创新绩”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太原成功召开。会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学红以《三位一体跃升把握工程机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主动权》为题,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要。

大家好!很荣幸代表中联重科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与大家一道共同探讨全球化新时代下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形势、问题和对策。

刚才聆听了几位嘉宾的主题演讲,深受启发,也深表赞同。当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市场低迷,需求持续疲软;海外市场增速较快,但受贸易战、关税战等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在增加。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加速产业生态重构,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全新动能。

在此背景下,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全景服务、生态共建”三位一体的转型发展,在全球行业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下面,我结合企业的实践,和大家分享三点体会。

一、技术创新: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中不断增强竞争力

创新是工程机械企业全面转型的核心要素。未来工程机械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融合下的创新能力竞争。

一是智能转型。在产品领域,行业正加速构建从单机智能到智慧工地、再到具身智能的新生态。中联重科借助AI视觉、多传感器融合与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无人驾驶设备作业路径自动规划、工况实时感知与自适应调节。同时依托5G与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起覆盖设备、人员、物料的智慧工地实时管理平台。更具前瞻性的是,中联重科正加速构建“AI大模型+工业互联+人形机器人”协同新生态。在产线领域,中联重科正推动智能制造与AI技术融合。近年来,中联重科投建了23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当前,正运用AI大模型动态优化生产排程、预测性维护设备,应用多模态感知机器人和AI视觉质检系统完成复杂工序,有效提升交付质量与生产效率。

二是数字转型。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赋能不仅深刻改变了行业的传统面貌,更为企业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近年来,中联重科在数字化领域投入超100亿元,围绕数字孪生制造、数字供应与物流、数字产销协同等核心业务场景,构建了一个全域感知、全链互通、全景智能的数字生态圈。在数字化赋能下,中联重科实现研、产、供、销、服等全流程端对端打通和深度数字化应用,实现精细化、实时化、敏捷化、可追溯的管理,极大提升了生产制造效率。

三是绿色转型。当前行业正加速新能源化发展,致力于研发高适应性、低排放、低噪声、高可靠性且易保养、高效率的工程机械产品。近年来,中联重科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实现了全系列产品的多路径电动化发展,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多种新能源形式及换电、插电作业等多种补能方式。在产业应用领域实现多项创新,比如:2024年9月,我们下线了300吨混合动力矿用卡车,实现了动力性能、能量管理、经济性能的更优匹配和优化。截至2024年年底,已下线251款新能源产品,覆盖12大类别,30个系列产品。

二、全景服务:在不断拓展的场景中打造全链价值闭环

从“设备制造商”到“全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是工程机械行业拥抱未来的必然选择。

一是服务转型。后市场正逐渐成为行业利润的新增长极。近年来,中联重科加速服务转型,海外市场超70%的服务工程师实现了本地化。此外,运用物联网工业云平台实时监测与诊断设备状态,智能运维渗透率超60%。2024年,中联重科的后市场服务收入占比约20%,推动企业从“设备制造”向“设备+服务”模式升级,利润结构更加多元化。

二是平台赋能。当前,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全链价值升级的关键支撑,推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场景更加丰富。中联重科依托自主、安全、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集成化数字服务体系:在业务协同层面,贯通研发、工艺到制造的数据链条,实现制造计划动态优化和工艺持续升级,确保全链高效协同;在服务优化层面,基于设备实时运行数据,精准输出维护建议,通过远程诊断技术快速响应需求,显著提升服务质效。数字化服务平台带动企业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5%,生产管理效率提升20%,交付周期缩短52%。

三是场景定制。当下,定制化智慧工地解决方案是满足工程需求、提升效率、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联重科通过“单机智能—人机协同—机群协同”的技术路径,形成三大成熟应用场景。在智慧矿山领域,针对内蒙古乌山矿复杂环境,快速部署含智能调度、无人矿卡运输等功能的综合方案,使矿区设备作业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60%;在智慧核电领域,徐大堡核电站项目中,创新研发的塔机吊装智能排程系统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全域防碰撞检测系统让安全隐患发生率降低85%;在智慧路桥领域,通过智能摊铺设备与实时监测系统协同应用,将路面施工平整度误差控制在1.5mm以内,大幅提升工程品质。

三、生态共建: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构建产业新生态

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全球化产业生态,形成“全球市场渗透—区域资源协同—本土价值共生”的紧密闭环,是工程机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是强化海外布局。中联重科积极搭建全球市场网络,聚焦欧美成熟市场、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中东能源枢纽及非洲发展中国家,在40余个重点国家设立业务“航空港”,构建超400个海外服务网点,强化市场覆盖。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端对端的市场销售服务,实时监测市场动态,精准匹配需求。国际市场覆盖率持续提升,推动海外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233.80亿元,同比增长30.58%,境外收入占比超51%。

二是强化产业协同。区域产业协同是提升全球价值链效率、形成创新生态的关键。中联重科通过全球研发中心、海外基地与供应链网络的立体化联动,整合全球技术、资本与制造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公司持续推动意大利CIFA、德国M-tec、德国Wilbert、德国Rabe、白俄罗斯工厂、巴西工厂、印度工厂、墨西哥工厂、北美研发中心等11个海外研发制造基地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加快土耳其工厂、德国工厂、匈牙利工厂布局建设,在研产供销服各方面加强与当地的协同联动,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构筑起坚实的产业生态底座。

三是强化本土融合。本土融合是实现文化融合、履行社会责任、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在全面的全球化转型过程中,中联重科建立了“航空港+地面部队”的本土化运营体系。“航空港”作为共性平台,整合了从市场开拓、仓储物流、队伍建设、金融服务、售后服务到供应链支持等本土化资源,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地面部队”则是本地化团队,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文化和法规,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各种需求。中联重科通过全面推动本土化战略,实现从“商业存在”到“命运共同体”的跨越式升级。当前,公司从事海外业务的员工超9000人,占总人数的27%,其中,本土化员工达5000人,主要航空港员工本土化超过90%。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技术创新、全景服务、生态共建”三位一体的跃升,是工程机械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中联重科将与行业企业一道,以全球化视野破局行业瓶颈,以创新协同激活增长动能,以生态共建实现价值共享,推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国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中联重科

整理:协会宣传工作部

初审:董 萌

复审:尹晓荔

终审:吴培国

编辑:李吉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