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为升级作业技术,职工自写400多万行代码!

为升级作业技术,职工自写400多万行代码!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5月2日中午,三秦大地烈日高悬。西安工务机械段茂陵焊轨基地焊轨车间的焊接厂房内,焊工躬身如弓,朵朵焊花次第在面罩下绽放。热浪蒸腾、机械轰鸣,钢轨交熔处如赤红绸缎,汗珠砸上去瞬间升起一小团白烟。

  一个完整的钢轨焊头,需经过除锈、焊接等16道工序;一段优质的无缝钢轨,需把控成百上千个工艺数据。焊接工艺工序多、数据杂、要求高,现场无人看管,为何能做到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这背后,是茂陵焊轨基地焊轨车间代助理工程师薛继鹏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兵遣将”,利用自创系统智能“排兵布阵”。

  只见薛继鹏坐在焊轨车间监控分析室内,目光紧盯监控大屏。“焊接曲线物理量在阈值内,焊头超声波回放正常。”看到各项数据在控制范围内,他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这个大数据分析系统集焊轨质量监测、报警、参数分析等功能于一体,是薛继鹏最有成就感的一项创新成果。

  2012年,走出校门的薛继鹏成了一名钢轨焊接工。在技术上,他精益求精,勇闯“操作关”,手上老茧见证了他精湛的技术;在知识上,求知若渴,专啃“硬骨头”。2016年,因表现出色,他被调到监控分析室工作。

  当时,由于系统功能还不完备,数据无法实现电子化存储和自动分析运用,甚至还存在数据缺项、无法更新的问题。求助厂家,费时费力还受限;自己研发,又无先例借鉴。面对困难,薛继鹏下定决心“开一条路出来”,要不断学习、探索,更要踏平坎坷、扫清路障。

这一干,就是9年。

9年间,薛继鹏翻遍了50多本专业书籍,编制了50余个软件模块,写成了400多万行代码,用自研系统为钢轨焊缝“把脉画像”,见证着钢轨焊接技术数智化升级。“成功没有奇迹,只有轨迹。轨迹上刻着非干不可的坚决、刻着日拱一卒的韧性,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迎来喷薄日出。”这是薛继鹏经常激励自己的话。

  薛继鹏打造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全面应用于焊轨生产现场后,悄然改变了钢轨焊接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我们每天焊接的钢轨最少都在4.5公里。薛师傅在电脑上把杂乱无序的焊接数据摆弄得明明白白。”车间焊接工刘震称赞道。

  “钢轨焊头要经得起上千吨碾压,焊接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容不得丝毫马虎大意。”薛继鹏说。

  为确保钢轨质量,茂陵焊轨基地将百米轨分为7个等级进行匹配焊接,保证焊接外观质量;改进热处理工艺,首次在西延高铁使用弧形探头,提高超声波检测灵敏度,保证焊缝内部质量。目前,该基地已经累计焊接西延高铁钢轨556公里,完成钢轨焊接总任务的90%,预计5月下旬完工。

  灼灼烈日下,银色钢轨绵延千里,载着梦想与希冀伸向远方。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陕西记者站(西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徐昭 万国强 邵旭华

编辑:齐美华

实习编辑:王琪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