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在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后,又迅速启动部分豁免机制,释放“友善信号”,促使资本市场出现短期“修复式反弹”。但这并非政策战略的实质转向,而是在多重内外部压力下的战术性调整。“特朗普关税下一局”正逐步显现,其政策路径正由“全面打击”演变为“定向遏制+豁免交换”的双轨格局。
一方面,美国民生消费类商品(如电子、汽车零部件)成为豁免重点,但往往附加“供应链去中国化”要求;另一方面,围绕国家安全与产业主导权的博弈持续升级,半导体、药品、稀土等关键领域加速被纳入232调查体系,形成制度性围堵。同时,美国还通过对他国设立90天关税缓冲期,有效分化潜在的反美统一战线,集中对中国实施高压打击。
这场战术回调的背后,特朗普政府正面临三重结构性制约:其一,金融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与美债信用的担忧,构成政策调整的“底线”;其二,支持率持续下滑,加剧选情焦虑,促使政策向稳民生方向倾斜;其三,来自汽车、科技等本土产业集团的系统性游说,直接影响政策细节的执行力度。
中美贸易谈判虽有重启可能,但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根深蒂固,当前经贸博弈已演变为典型的“胆小鬼游戏”——任何一方率先妥协,都将面临战略主动权的丧失。
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上释放出阶段性松动信号,更多体现为战术性调整,而非战略性让步: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态势预计将长期维持在高压区间。市场需高度警惕“缓和信号”与实际走势之间的错配,切不可对中美经贸斗争的严峻性掉以轻心。
其中,曾一度稳定市场情绪的“特朗普看跌期权”(Trump Put)——即市场预期特朗普将在市场下行时主动调整政策以托底——正逐步显露失效迹象。一方面,政策调整触发阈值模糊、响应滞后;另一方面,反复摇摆的信号不断侵蚀政策可信度,加剧市场对不确定性的敏感。
PART
美国关税策略演变路径:从全面打击向“豁免+遏制”双轨推进
在执政压力与美债掣肘之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正从“全覆盖式打击”向“民生豁免+战略遏制”两线并行过渡,形成“缓一手、压一手”的新格局。
1、民生优先:美国关税豁免聚焦消费与供应链安全
(1)消费电子“暂缓征税,附带条件”
根据总统备忘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通用芯片等产品已获“对等关税”豁免。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计划对嵌入式半导体等核心元件按比例征税。企业亦被要求提交“去中国化”供应链转移计划,如苹果、戴尔被要求将30%产能迁往印度、越南,作为换取豁免的条件。
(2)汽车零部件适度放松,整车关税维持高压
在产业游说下,汽车零部件领域迎来有限让步,可能的方案包括:
“芬太尼关税”豁免:将零部件从20%税单中剔除;
关税减免:使用北美产钢铝可将附加税降至5%;
USMCA规则优化:原产比例达标车辆可降低整体税负;
过渡期延长至2026年,附带供应链重组义务;
原产地规则松动:允许30%亚洲零部件不影响资格。
然而,针对整车的25%高税率依旧维持,意图压制宝马、奔驰等欧洲进口车企,强化对美本土品牌的保护。
2、战略遏制:美国以国家安全名义强化高科技“精准打击”
在国家安全逻辑主导下,美国启动多项232调查,意图切断中国产业链关键控制力。
(1)半导体与药品纳入232调查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半导体和药品领域启动国家安全调查,涵盖从晶圆材料、传统芯片到微电子产品的广泛清单,同时涉入下游嵌入式应用;药品则涵盖原研药、仿制药及其中间原料。
尽管制裁意在遏制中国技术崛起,但此举亦将显著抬升美国本土制造与医疗系统的成本,冲击默克、礼来等全球制药巨头。
(2)推动关键矿物“去中国化”供应链
特朗普已签署行政令,要求对关键矿产启动232调查,覆盖稀土金属及其下游制品(如永磁体、电池、智能设备、微处理器、雷达系统等)。美国试图通过推进本土替代、重塑高端材料供应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但现实约束犹存,中国目前掌控全球约90%的稀土加工能力,美国在可预见时间内难以形成真正的战略替代,短期内“脱钩”路径仍面临显著瓶颈与成本冲击。
3、分化同盟:美方通过“差异化豁免”孤立中国
4月9日,美国政府宣布对除中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期,此举实质上构成一项“分而治之”式的战术部署,意图瓦解潜在的全球反美统一阵线。
在4月2日美方发布“对等关税”清单之后,被纳入加税范围的多个国家原本有可能与中国形成协同行动、共同施压美方。但豁免窗口的设立,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单独与美国谈判的机会,激励其寻求双边让利,而非团结对抗。例如,欧盟在暂停自身对美报复措施后,迅速启动了与美方的新一轮协调谈判。
该策略一方面有效避免了盟友倒向中国,另一方面也使美方得以集中火力,将贸易打击的主轴聚焦于中国本身,从而在维持美西方联盟稳定的同时,加剧对中国的战略围堵效应。
PART
中美博弈:谈判之路曲折,缓和前景有限
1、谈判窗口虽现,结构性矛盾未解
尽管特朗普政府近期释放出更灵活表态,暗示中美经贸谈判存在重新开启的可能,但明确拒绝单方面降低关税,要求中国作出“实质性让步”;而中方则坚持一贯立场,强调谈判应以取消全部对华单边关税为前提,必须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进行。
这意味着,中美虽均未关闭谈判大门,但互信严重匮乏,谈判基础依然脆弱。当前局势更接近“胆小鬼博弈”——双方都在试图将对方逼入率先妥协的位置,谁退让谁就失去战略主动。
(1)美方策略
极限施压:以关税为核心工具,快速大幅加税,辅以多重机制,强化对中施压;
选择性松动:在政治或经济压力下做出“松动”姿态,实为换取谈判筹码或转移舆论焦点。
(2)中方策略
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明确“不接受讹诈”,不轻易让步;
多元反制:采取对等报复措施(如打击美国农业)、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等;
长期调整:通过扩大内需、推动“去出口依赖”、推进科技自主与贸易多元化等战略路径,构建更强的内生韧性
中美短期内达成结构性和解的可能性极低。中美博弈将长期化,贸易格局将呈现出“双边贸易压缩+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趋势,“有限脱钩”加速成为现实。
2、对中美关税终局不宜抱持幻想
即使未来美方对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有所下调,但50%–65%的税率水平依然足以封锁大部分中国产品的进入通道。即便关税削减一半,部分商品仍将面临高于70%的综合税负。
在中国产业链普遍利润率仅为个位数的现实下,这样的关税壁垒意味着多数企业根本无利可图、无单可接。即便少数高附加值企业能够勉强承压,也只能通过主动压价、让利以维持市场份额,对整体出口增长贡献极为有限。
换言之,即便“名义缓和”,实质遏制依然有效。市场应对所谓“部分降税”的政策噪音保持警惕,避免误判为“形势转暖”的信号。
PART
特朗普关税政策战术被动“调整”的三大推手
尽管近期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一定“软化”信号,但这更多是策略性回调,而非战略性转向。回顾过去三个月的关税政策演变,可以清晰识别出其面临的三重内在约束:
1、金融市场“底线”制约:美债信用成为政策红线
特朗普曾试图以解雇威胁迫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加速宽松,意图以货币手段稳增长、稳市场。但此举却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与美债信用的深度担忧。全球对美债的信任建立在其政策独立与制度稳定基础之上,任何政治干预都可能撼动这一根基。
白宫内部警告指出,解雇鲍威尔不仅无助于改变货币立场,反而可能触发市场系统性风险,带来美债抛售潮与金融资产剧烈波动。这一风险迫使特朗普在政策强度与资本市场之间寻求平衡。
2、选情下滑带来的政治压力:关税代价正反噬选民基础
尽管特朗普意图通过贸易强硬树立“经济民族主义”形象,但实际民意反弹不容忽视。即便是保守派媒体福克斯新闻的民调也显示,其支持率已跌至44%,为历史新低。相较之下,拜登同期为54%、奥巴马为62%,而战后历任总统的首季度平均支持率约为59%。
关税政策导致的通胀压力、物价上涨、制造业成本上升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预期。若民调持续疲软,可能影响共和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的国会控制力,使特朗普面临“跛脚总统”的执政风险。这一政治现实促使其在关税政策上做出阶段性缓和安排。
3、产业联盟的反制游说:本土制造的“关税代价”浮现
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正在对关税政策展开有组织的反制。根据原计划,2025年5月起,美国将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叠加现有钢铝税(25%)和“芬太尼关税”(20%),综合税率将超过70%,导致单车成本增加约3500美元。
六大汽车行业组织联合致函白宫,警告该政策将使美国产汽车售价平均上涨8%,销量下滑12%,供应商端已有企业因成本压力“陷入困境”。迫于产业压力,特朗普不得不对部分汽车零部件关税实施延迟、细化豁免或调整标准,以防产业链遭遇连锁反应。
PART
特朗普政策“看跌期权”失灵,灵活转向反成不确定性之源
特朗普第二任总统任期开始以后,美国金融市场逐渐形成一种预期机制,被称为“特朗普看跌期权”(Trump Put)。这一概念源自金融市场的“看跌期权”逻辑:当市场剧烈下跌时,投资者相信特朗普政府会出于维护市场稳定和选情考虑,及时调整激进政策(如推迟加税、释放缓和信号),从而托底金融市场。
然而,这种“政策保险”并不稳定。其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触发门槛模糊、政策调整节奏不可预测,市场难以把握底线;二是政策反复无常,使政府可信度不断受损,导致市场对“政府出手”的信心逐步削弱。
近期美股和美债的剧烈波动已暴露出这一预期机制的失效迹象——即便特朗普试图“回调”部分政策,市场反应依然冷淡,说明其影响力正在减弱。
本质上,特朗普的政策具有战术灵活性,但也由此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选举周期和产业游说三重压力交织下,其政策空间正持续收缩。这不仅影响中美关税关系的稳定预期,也可能成为未来博弈中最具变数的不确定力量。
小编推荐
➤推荐服务:
聚焦钢铁行业,提供全国各地钢材、废钢、煤焦、铁矿石等现货贸易价格、实时行业快讯、钢厂调价信息、市场热点解读及研究报告。
▼速速扫码领取30天会员试用▼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我的钢铁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我的钢铁无关
➤推荐关注
公众号回复【福利】获取粉丝专享福利
公众号回复【钢价】所有钢市价格短信免费订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领取30天会员 !!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