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记录了中国地质勘探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东疆富铁矿会战”,这段历史背后蕴含着特殊时代的国家战略抉择与地质人的热血奉献: 一、战略背景:国家工业化突围 1975年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期,全国钢产量仅2390万吨(相当于2024年的2.4%),但工业建设急需富铁矿资源(含铁量50%以上)。当时全国探明富铁矿储量仅占总储量的2%,国务院在12月24日钢铁工业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大打矿山之战”,将东疆列为全国12个重点勘探区,开启了中国最大规模的铁矿勘探会战。 二、会战现场:戈壁滩上的地质奇迹 1. 万人会师的勘探壮举 地质部从全国26个省局调集5000余名技术骨干,在5.6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搭建起300多个勘探营地。勘探队员在-30℃的严寒中,用骆驼运输设备,每日徒步勘探30公里,三年间完成1:5万地质填图4.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荷兰国土面积。 2. 女子钻机的时代印记 照片中的“三八女子钻机队”由120名女地质队员组成,她们操作苏制3ИФ-300型钻机,在哈密磁海矿区创下月进尺1023米的全国纪录。这些女队员白天在50℃高温下作业,夜间睡在帐篷里,用骆驼刺烧水煮饭,成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生动写照。 3. 技术突破与资源发现 会战期间创新使用航磁异常验证技术,在哈密发现库姆塔格、天湖等4个大型富铁矿床,探明储量达4亿吨。其中磁海铁矿平均品位达58%,可直接入炉冶炼,为酒钢、八钢等西北钢厂提供了优质原料。 三、历史回响:资源储备与精神遗产 1. 奠定西北钢铁工业基础 探明的富铁矿使新疆钢铁产能从1975年的15万吨跃升至1985年的41万吨,酒钢利用这些资源建成了西北首个百万吨级钢厂。2024年新疆铁矿储量已达25亿吨,仍在使用会战时期探明的矿床。 2. 地质精神的时代传承 会战中形成的“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精神,至今仍在地质系统传承。2019年新疆地质六大队因在东疆新发现2.3亿吨铁矿资源,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这场跨越四年的地质会战,不仅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化提供了资源保障,更在戈壁荒漠中铸就了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不朽丰碑。照片中褪色的影像与斑驳的钻机,正是那个火红年代最鲜活的见证。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