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千里长堤
感知五千年华夏
科技创新
是引领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引擎
黄河“科技治河线”串联
治黄各类科技建设主体
全面展示科技治河的丰硕成果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
形成了十大精品体验线
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
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
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
走进“科技治河线”
感受科技创新在黄河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请旋转手机观看
辛店沟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辛店沟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始建于1953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基地之一。示范园拥有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国家“空基项目”中科院遥感所真实性检验站等10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先后在水土流失规律观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方面开展了600多项专题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6项,省(部)级40多项,有力推动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发展。示范园两次被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典型”称号。
目前,示范园建有国内一流的水土流失规律观测体系站网和全国水土保持典型监测站点,以及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沟道坝系示范工程和陈祖煜院士“柔性溢洪道试验坝”,拥有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设施、苗木温室以及“黄土高原水保高效植物园”等。结合黄丘一副区典型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坝内建(设)淤地坝系”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10月19日,成功交易辛店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是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项目。
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
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兴建于1991年。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已建成水土流失试验厅、水库试验厅(包括万家寨库区试验厅、三门峡库区试验厅和小浪底库区试验厅)、下游河道试验厅以及基础研究试验厅、水工试验厅、抗震实验室、抗磨实验室、综合实验楼等一批基础科研设施。2023年,黄委对“模型黄河”进行了数字孪生提升,搭建“模型黄河”数据底板,推进实现不同模型地形的数学模型计算,进一步强化了“四预”能力。
在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开展防洪预案模拟试验
郑州“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在洪水防御、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论证、河道整治、河口治理、水工程调度和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规律探索等方面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自主研发的“河工模型人工智能地形制作设备”,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场景复杂模型三维地形的快速制作,是国内首例专为河工实体模型地形制作而设计的智能一体化设备。完成古贤坝区输沙流态试验,建成古贤水利枢纽模型(一期)工程,有力推进东庄、桃花峪水库等相关建设。在试验基地开展黄河下游宽滩区减灾技术研究、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洪水预演实体模型试验、小浪底水库畛水支流库容恢复技术研究等试验研究,为下游“二级悬河”治理、水库调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下游治理决策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判定方法,对减小下游滩区灾情损失、维持水库长期有效库容、加大黄河泥沙入海、河口流路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家防总、水利部等单位采纳应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花园口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设站于1938年7月,是黄河下游起点的把口站,是国家基本水文站、重点报汛站、大河重要控制站。
自建站以来,花园口水文站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部门报汛任务,先后完成了“58·7”“82·8”“96·8”等洪水测报任务,为保障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了可靠决策依据。目前该站安装了雷达水位计、视频监控平台、称重式雨雪量计、自动气象系统、影像法测流系统、光电测沙仪等新仪器,已实现降水、气温、水位、流量、水温、含沙量、流速等水文要素的自动在线监测。启用了河南黄河水文信息综合平台、自动报汛系统、黄河水文整汇编系统。建成了数字孪生水文站,为该站前线指挥部能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花园口水文站积累了长系列的水文数据,为黄河下游的防汛抗旱、水量调度、工程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字孪生黄河马渡段
数字孪生黄河马渡段作为水利部数字孪生黄河先行先试试点之一,在构建马渡段典型河段河防工程L3级数据底板基础上,融合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地形地貌、河流及工程模型、高清卫星影像、标准化堤防等信息,实现与天气、水位等多要素联动,同时接入监测感知信息,实现马渡段多维度多要素全景展现。
“智能石头”“河道巡查预警机”“飞潜一体智能测艇”等一系列优秀成果均在马渡段得到实践应用。
智能石头示意图
“智能石头”成功申报“黄河智能石头”“豫黄河务通”商标,获得“CMA”和“CNAS”国家质检认证。
河道巡查一体机
“河道巡查预警机”自动识别河边线、主流线、管涌渗漏等信息,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实现对工程巡查、河湖管理、洪涝灾害等大尺度、全局性的实时动态监测感知。
飞潜一体智能测艇
“飞潜一体智能测艇”搭载声光电等技术装备,在含沙量、水位、流速、水下地形等要素测量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工程安全指数动态评价预警系统
“马渡多维多要素数字孪生场景研究与应用”“防洪工程安全指数动态评价预警系统”基于马渡工程监测感知数据,两项成果均列入“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优秀案例推荐名录”。近两年,各项成果在防洪调度演练、堵口演练、大流量洪水过程防御等实战中全方位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林喜才为带头人建立的创新工作团队。工作室建于2013年,2021年进行提升改造。工作室内设序厅《黄河文明 悠悠华夏》《治河智慧 方略演变》《劳模精神 治河工匠》《实景体验 宣教一体》五个展厅。工作室不仅配备了多媒体互动和声光电多媒体设备,还充分融入河道修防技术,加入浮雕、沙盘、模型、实物、互动和幻影成像等展示手段,为参观者营造了深度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截至目前,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完成科技成果29项,并在多个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6篇,解决生产和工作中疑难技术问题20多项。工作室创新研究成果包括:挖掘机插桩器、滩唇出水高度量测器、树木涂白机、防汛抢险构件模型、堤坝查险抢险组合工具包、根石断面桩标识印制器、坡度平整度测放仪、铅丝笼网条盘圈机、根石坡度量测器、黄河堤坝工程抢险规范化技术流程等。
林喜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技艺传承培训,举办技能人才和技能鉴定培训班170多期,培训职工1万多人次,其中技师712人、高级技师402人,培训群防队员3万余人次,为加快河道修防工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涛首席技师工作室
李涛首席技师工作室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是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涛为带头人成立的创新工作团队。团队由2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组成,其中高级技师1名、高级工程师5名、技师4名。团队专业背景涵盖河道修防、闸门运行等多领域,是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队伍。
李涛首席技师工作室
李涛首席技师工作室划分办公区、交流研讨区、操作展示区、实验区和培训教室五个功能区域,配备了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基地和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与实践环境。近年来,工作室立足岗位、扎根基层,积极开展创新项目成果研制,获各类科技奖项97项,其中国家专利9项,黄委科技进步奖3项,黄委三新认定34项,山东黄河科技进步奖8项,火花奖43项,撰写重要技术报告与论文40余篇,为单位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工作室先后被认定为“山东黄河劳模创新工作室”“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全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数字孪生黄河济南段
数字孪生黄河济南段西起黄河建邦大桥,东至济南黄河大桥,覆盖河段长度14公里、面积约28平方公里。该河段以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充分集成视频监控、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数据,加大模型、算法研发利用,致力于打造智慧化治河场景,建设完善数字孪生黄河(山东)创新基地。
在盖家沟“励智”精测快报物联网水位站的基础上,扩充数据底板,构建精细化多层级数字化场景。目前,数字孪生黄河济南段集成水雨情、视频监控等监测数据和“坝岸智能卫士”监测预警信息,耦合水沙演进、主溜识别、冰凌监测等算法成果,实现济南段关键水利要素的全过程精准模拟。
济南黄河一张图
在数据支撑下,网络机房综合环境及视频监控全覆盖监测平台为数字孪生核心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并入选“黄委数字孪生技术优秀应用案例推荐名录”;研制的“励智’智能高精度根石探测无人艇”被列为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以洪水预报为核心的模型体系实现了“四预”功能;济南黄河防洪防御工程技术、堤防工程管理数据分析预测预警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济南黄河的综合治理能力。“数字孪生黄河济南段”典型场景的打造,为济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
黄河宁,天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治理,是关乎国家盛衰和政权兴亡的大事。历代劳动人民与治河先贤为治理黄河水旱灾害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或因河政松懈废弛,或因治理措施顾此失彼,黄河为患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在炮火硝烟中起步,真正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古老黄河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九省区,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黄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目前,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于一体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体系更加完善,有力保障了黄河下游伏秋大汛岁岁安澜。遍布两岸的水文化展示场所,串珠成链,贯通上下,形成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展示带。
走过三千里长堤,感知五千年华夏。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是黄河治理文化的具象表达,是展现黄河治理文化底蕴、黄河工程建筑美感、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管理水平的载体,为世人讲述着黄河保护与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辐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以及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治理工程,以黄河工程、历史遗迹、生态风光、地理风情等为主题,构建“一带驱动、四区支撑、核心引领、多线串珠”的建设格局,形成黄河干流安澜文化线、科技治河线、黄河记忆线、地理标志线、历史经纬线、红色传承线、廉洁文化线、科普风光线、教育研学线、乡村振兴线十大精品体验线,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
相关链接:
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