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致敬奋斗者|创新铸就品质,匠心筑梦雄安

致敬奋斗者|创新铸就品质,匠心筑梦雄安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在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房配套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一群铁投建设者正以智慧与汗水破解施工难题。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严苛环保要求和紧张工期带来的重重挑战,凭借创新工法,为这座承载着未来交通梦想的站房建设注入科技动力。

赵严的试桩奇思

打造桩基 “听诊器”

正值试桩施工的关键时期,工程启动之初,试桩所需的长周期养护时间严重制约着后续工序,而一旦工程桩测试数据出现偏差,对工程桩的施工影响难以估量。如何在保证试验数据精准无误的同时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也让负责试桩环节的赵严陷入了沉思。

双套筒装置示意图

“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用更少的土地资源,获取更精准的数据!”怀揣着这样的信念,赵严带领团队开启了艰苦的探索之旅。白天,他们穿梭在施工现场,仔细勘查每一处细节;夜晚,他们围坐在图纸前,反复分析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模拟计算和方案调整,双套筒叠加施工的设想逐渐成型。工程桩试桩双套筒施工技术通过双套筒与桩帽模板紧密配合,不仅实现试桩与桩帽一次性灌注成型,将整体施工周期缩短了30%,还可以在原地面标高进行桩基竖向垂直静荷载试验,极大提高试桩效率。

张兴宇的吊筋革新

解锁钢筋笼 “定位密码”

“近2000根工程桩,一根桩消耗吊筋5-10米。”工程量之大超乎想象,张兴宇算了一笔账。沿用旧工艺,不仅面临消耗大的问题,而且灌注水下混凝土时钢筋笼容易浮动,会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面对这一困境,张兴宇下定决心研发新的解决办法。

“不知道试了多少次,改了多少回。”他拿着吊筋说,“它是内外两层钢管组成的,特别灵活,桩基虚桩长度在 8 米内,都能自适应调整。”而且,他们设计的特制卡扣,把钢筋笼和吊筋紧紧连在一起,这样在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就稳稳当当的,不再乱晃了。等混凝土开始凝固,还能把吊筋抽出来,下次接着用。新型工程桩钢筋笼定位安装施工技术的单根吊筋重复利用率达100%,可无限制次数重复利用,累计节省钢筋6000米。

钟涛的防水创举

构筑地下“金钟罩”

雄安新区紧邻白洋淀,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要给枢纽底板做防水,就跟在泳池底贴一层完全不漏的胶带一样难。负责地基施工的钟涛知道这事儿责任重大,看着那 3 万多平方米要铺 EVA 防水卷材的面积,他咬咬牙说:“一片都不能漏!”

在 EVA 防水板搭接焊接上,他们下足了功夫,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工艺。对于承台阴角这些容易漏水的地方,他们提前预制好防水加强层,到现场直接安装。研发的富水明挖地下交通枢纽底板基础全封闭防水施工技术,将现场施工效率提高了 30%,漏水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就像给地下结构穿上了一层超结实的 “金钟罩”。

董鹏飞的养护新招

开启混凝土“面部SPA”

在雄安城际站房的建设中,框架柱可是重中之重,它就像是站房的 “脸面”,直接决定了站房整体看起来好不好。可之前用的人工养护混凝土的办法不太给力,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全凭经验估计,误差很大。这就导致混凝土表面经常出现裂缝,差不多 15% 的混凝土都有这问题。这些裂缝不仅让站房外观变得坑坑洼洼、十分难看,还让柱子的强度也跟着下降,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为了既能把柱子养护好,又能节约用水,他们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团队设计出一套巧妙的装置:在现场设置储水桶,专门收集降水井里的水;再安装智能控制器和柱底感应元件,让这个装置 “聪明” 起来。这样一来,它就能根据天气的变化,自动调整喷水的间隔时间和喷水量,到点就自动喷淋。这个新办法一用,效果立竿见影。有经验的老师傅看到后,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可比以前手工养护省心太多了!”框架柱表观质量控制施工技术至少减少30%用水量。

科技是工程的语言,创新是匠心的延续。中建铁投建设者凭借智慧与毅力,在雄安这篇热土攻克试桩、桩基施工、防水、混凝土养护等多项技术难题,在这里,每一寸混凝土都凝结着智慧,每一根钢柱都书写着担当,这是中建铁投献给“未来之城”的答卷。

供稿:总承包公司

作者:王 彤 张兴宇

编辑:刘文生

审核:李 敏 贾慧杰

我知道你“在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