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慢火车”上,这位姑娘向旅客发出邀请……

“慢火车”上,这位姑娘向旅客发出邀请……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晨雾未散,成昆铁路沿线的阳坡村已人声鼎沸。彝族口弦非遗传承人莫洛金沙将银排花别在领口,耳环在熹微晨光中摇曳生辉。她怀揣心爱的口弦,即将奔赴一场春日的盛会。

随着大凉山彝乡开耕活动启幕,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载着各地旅客驶入越西县普雄镇,开启农耕文明与彝族文化的沉浸体验 。

阳坡村的五彩梯田如镜面般倒映着百人方阵的斑斓服饰。毕摩(彝族祭司)的诵经声穿透云霄,玉米与荞麦种子化作金色雨点洒向人群,游客们争相伸手接住这象征“五谷丰登”的福泽。

“种子落入手心,就像把丰收的希望种进土地。”莫洛金沙轻抚掌心的谷粒笑言。

田埂间,耕牛在村民牵引下破开沉睡的泥土,泥浪翻涌中,普雄春耕正式开启。彝族妇女手持秧苗,一边吟唱古调,一边以娴熟手势将嫩绿秧苗插入水田。指尖翻飞间,秧苗在水面排成诗行。

非遗舞台随即热闹起来。莫洛金沙轻抿口弦,三片铜簧震颤出古老的旋律。“第一次登台时,闪光灯晃得我心慌,也不懂为何这么多人要看。”她指尖轻抚簧片,笑意漫上眼角,“如今才明白——是这世界想听彝家的歌。”

话音刚落,舞台另一侧响起月琴清亮的弦音,竹制马布(竹制乐器)的呜咽声随之缠绕。悠远音色交织,在观众心头激荡出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莫洛金沙的指尖不仅流淌口弦古调,还飞舞着五彩丝线——作为呷古村绣娘,她见证了这个距普雄站不足千米的村落,如何借5633/5634次“慢火车”的“引流效应”,发展为成昆铁路上的“彝绣第一村”。村中修缮的彝族风情民宿与非遗工坊,让游客得以深入触摸千年彝俗 。

当绣娘们随旅客登上返程的5633次列车,车厢内一排玻璃展柜瞬间吸引了她们的目光——柜中陈列着记录成昆铁路历史的老照片,以及精巧的彝绣香囊、布偶。

“这是我绣的香囊!”莫洛金沙惊喜地指向展柜。原来,在铁路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呷古彝绣产品即将登上动车进行销售,这趟“慢火车”则成了展示非遗文化的“移动橱窗”。

“将菖蒲与艾草缝入‘羊角纹’绣片,寓意吉祥。”莫洛金沙23岁的妹妹莫洛里哈木向旅客们展示一枚独创胸针,“灵感来自汉族姑娘的胸针,但纹样是彝家的魂。”她轻抚针脚说道 。

车厢广播忽然流淌出欢快的达体舞曲。绣娘们放下绣绷,红蓝裙裾旋成流动的彩虹。“摆手要像风吹麦浪,踏脚要像春雷落地。”在莫洛金沙指导下,有旅客与列车长吉布日哈挽手加入舞阵。旅客生涩的舞步与列车员矫健的腾跃交错,引得众人举手机记录这跨越山海的欢乐。

随着5633/5634次“慢火车”穿行于崇山峻岭,“非遗+铁路+旅游”的新模式正悄然成型。旅客在“慢火车”上听口弦、到工坊学彝绣、住民宿品坨坨肉......这列承载半个世纪温情的“绿皮车”,已从“赶集专列”蜕变为文化传播的“移动展厅” 。

“这个月我们的民宿酒店正式运营,欢迎大家再来呷古!”分别前,莫洛金沙向依依惜别的旅客发出热情邀约。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龚萱 茅磊 朱振文 王凌颖 伍秋明 余培胤 胡仲平 刘晓

编辑:林飞翼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