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提出的背景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发挥福建对台优势的重大课题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福建的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发展机遇。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时,首次公开提出两岸“融合发展”的概念。从2014年的“两岸经济融合”,到2016年“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再到2019年“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政策主张根据形势变化和实践积累得到持续发展和深化。202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要求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此后,《关于经贸领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以支持福建发挥对台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台先行示范效应。
闽台携手,共赴两岸融合发展新道路。福建强化责任担当,先行先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发挥福建优势、贡献福建力量、展现福建担当。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三钢集团作为福建省龙头企业,前瞻布局,逐步引资台湾优势产业,探索闽台产业合作发展新路,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打造新型铸造产业集群,是三钢集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三钢集团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三明钢铁厂,作为新中国规划建设的钢铁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以钢铁制造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大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密布各地的产业集群正在科技创新赋能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协同效应是新质生产力在资源整合方面的重要体现。在此复杂多变的形势之下,钢铁产业亟待构建一个可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共同抵御风险的产业集群;三钢集团培育深化产业链区域合作,助推产业链式聚集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今后企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围绕闽台合作产业竞争力提升,促进闽台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球墨铸管市场需求巨大,为铸造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铸管行业与三钢集团钢铁主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三钢集团通过调动铸造用铁水资源、煤气及铸管用配件等资源,实现钢铁、铸管产业的优势互补;同时依托钢铁“链主”企业发挥采购规模优势,共享采购渠道和采购容量;利用集团内“云通”物流渠道,优化物流网络,打造新型铸造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锻造产业综合竞争力。
、创新成果的实施搭建闽台产业合作战略发展框架作为闽台产业合作发展的先行者,三钢集团早于2013年提出布局台资企业的设想,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前瞻布局,积极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引入台资台企创业发展。
闽台产业合作战略发展框架:以“先行先试,循序渐进,协同联动”为发展策略,探索“参股-增资-控股”闽台产业合作发展的战略发展路径,实现闽台优势产业联合发展。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参股,初步探索阶段。“先行先试”,先以小部分资金参股,布局闽台产业合作。
第二步:增资,深化合作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分批增资,深化闽台产业合作。
第三步:控股,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协同联动”,择机控股,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构建“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
参股布局闽台产业合作立足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前瞻性布局引进台资,发挥两岸优质企业的强强联合及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合作新设闽台合资企业,战略性参股合资企业。
1.基于“优势互补”选择台资产业早于2013年,三钢集团就已提出布局台资企业的构想。三钢集团围绕“延伸钢铁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借助福建对台独特优势,以深耕钢铁行业所积淀的产业优势为基础,结合台资的技术优势、产品市场优势,经多方考察调研,决定抢抓铸管空白市场机遇,发挥两岸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先试先行,布局铸管产业。
2.参股布局台资企业经与意向台资企业多次磋商,2014年6月成功引进优势台企,在福建省三明市合资新设闽台合资企业——台明铸管公司,建设球墨铸铁管生产项目。台明铸管公司成立时为台资控股企业;三钢集团参股比例为21.25%。根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2015年12月发布的《对外投资事业运营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在受访对大陆投资的台商企业中,2014年度独资比例达76.82%,其中与当地国有企业合资仅为2.77%。三钢集团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中最早推动闽台产业合作发展的先行者之一。
台明铸管公司主营离心球墨铸铁管及配套管件,为福建省独家球墨铸铁管制造企业2015年台明铸管公司被列入福建省闽台交流引进技术合作的重点企业,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龙头企业。
(三)增资深化闽台产业合作基于闽台合资企业的产品与市场竞争优势,三钢集团于20152017年间先后三次逐步增资台明铸管公司,推进闽台产业合作走深走实。
1.基于“竞争优势”培育闽台合资企业基于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福建省及周边区域对铸铁管需求量大但缺乏规模以上的铸铁管公司,为抢抓空白市场机遇,闽台合资企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于2016年初完成全口径(DN80mm~DN2600mm)产品投产。
借助技术优势,产品填补了目标市场空白,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一定知名度。在站稳区域市场以后,2017年台明铸管公司扩充产品线布局,新增免开挖球墨铸铁顶管和洞穿管产品,使公司产品满足给水、污水、雨水、明挖直埋、非开挖顶进、洞穿等功能,实现球墨铸铁管品类、功能完全覆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开发微顶管、短顶管、免镇墩防脱顶管、免开挖可更换胶圈接口等差异化产品,研发的微顶管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以“新产品”为基础,同步增加注册资本,以雄厚的资金实力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进一步开拓全国市场。
2.逐步增资深化闽台企业合作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根据闽台合资企业培育发展阶段,三钢集团逐步加大出资力度,分阶段增资台明铸管公司,闽台合作得以持续发展和深化经过三次增资,台明铸管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35,000万元。
控股打造新型产业集群基于对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研判,三钢集团审时度势,发挥“国资优势”,重组控股闽台合资企业,构建“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推进闽台优势产业协同联动。
1.基于“国资优势”控股闽台合资企业疫情、行业激烈竞争以及产品资金回收周期长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闽台合资企业控股台商拟出售部分公司股权;福建省办公厅2020年12月31日发布《福建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年)》,要求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深化闽台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基于闽台合资企业市场发展前景的研判、企业发展需求及大股东台商资金周转的诉求,国资进驻闽台合资企业时点较好,再加上国家对台政策的支持,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都备的情形之下,“万事备,东风吹来”,三钢集团审时度势,决定发挥国有资本优势,重组控股闽台合资企业,以延伸钢铁产业链,推动铸管产业发展嵌入钢铁产业体系,促进闽台产业协同联动,构筑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体系
2.重组控股闽台合资企业2020年月至2022年2月,闽台合资企业原股东多次协商,达成重组台明铸管公司的初步共识。在此基础上,聘请第三方律师团队,开展对台明铸管公司尽职调查工作,提供投资决策依据,降低重组风险。据此,与台明铸管各股东,尤其是原台明铸管第一大股东台资企业)协商,在审计、评估闽台合资企业股权的基础上,确定了三钢集团重组控股台明铸管的具体方案。2022年5月,三钢集团重组闽台合资企业重组后,三钢集团持有闽台合资企业51%股权,成为闽台合资企业控股股东。之后,三钢集团向闽台合资企业派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全面接管闽台合资企业,并围绕生产全面量产、达产、达标的中心任务统筹协调,实施集团一体化管理。
3.构建“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竞争、区域与区域竞争、企业与企业竞争,不仅仅是头部企业、跨国公司的竞争,更是产业链集群的竞争。围绕闽台合作产业竞争力提升,构建“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深化产业链区域合作,促进闽台优势产业协同联动。
“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先是通过“四化”本地集成系统,构建“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集团内钢铁企业高炉铁水资源,以闽台合资企业球墨铸铁管生产加工为纽带,在区域内集中钢铁企业、铸管企业、铸件企业、物流企业等具有铸管产业内联系的企业群体,构建“铁水原料本地化、煤气能源本地化、管配件配套本地化、物流等辅助服务本地化”——“四化”的本地集成系统,促进铸造产业工序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减少外购成本,培育深化产业链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基础之上,再利用国有“资本”“活水”灌溉铸造产业链的“良田”,构建“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作为钢铁生态圈“链主”,三钢集团围绕“钢铁-铸造”产业链重要环节,“以资补链”,“以资扩链”,“以资强链”,培育深化产业链区域合作,推动闽台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打造“资本+资源”型产业集群。
(五)构建两岸融合发展机制聚焦闽台企业融合发展所需,构建“三融四通”两岸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发挥三钢集团既有优势,打通集团公司与闽台合资企业——台明铸管公司各方资源能力,扎实推动闽台产业融合发展。
1.建立“四通”机制一是“铁水-铸造”能源资源互通,将集团内高炉铁水、煤气分别以汽车运输、管道运输方式直接供应给闽台合资企业,打通集团内高炉铁水、煤气生产与球墨铸管制造的能源资源供需链条。二是“销售-物流”贸易渠道畅通,借助集团内已有成熟大宗贸易云平台——闽光云商和专业的经销商队伍,形成跨区域、全国性的营销服务网络;利用集团内物流平台——闽光云通,优化采购、销售物流网络。三是“财务-系统”资金数据联通,打通集团内融资渠道,共享国企融资优势,共用集团内资金池;建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系统,集团内数据一体化管控,数据共享资源共用。四是“机构-制度”管理标准共通,推进闽台合资企业机构改革,提升管理集中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合规管理,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深化企业纵深改革。
2.建立“三融”机制一是“以通促融”,以能源资源互通、贸易渠道畅通、资金数据联通、管理标准共通,促进闽台合资企业“经营融合”;二是“以链促融”,通过“高炉-铸管”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紧密衔接和人员的高效互配,促进知识流动与共享,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闽台合资企业“生产融合”;三是“以文促融”,通过弘扬三钢“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的企业精神和“为人至诚,为业至精”的价值观,夯实三钢文化,促进企业文化交流、品牌共建,推动闽台合资企业“管理融合”。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