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我国拥有3.2万公里曲折绵延、类型丰富的海岸线。这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优良港口和海洋资源,但也限制了沿海地区的人民出行和互联互通。
跨越与联通是桥梁最根本的属性。从内河走向外海,中国桥梁人跨越的步伐越跨越大、步履愈发坚实,约100座(含在建)的跨海大桥,串联起海湾、海峡、水道,助推长三角、粤港澳、杭州湾、胶州湾、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经济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让沿海人民也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01.
科技之光点亮跨海通途
跨越深蓝是人类突破自然限制,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奋斗方向。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推动桥梁向更大跨度发展,向海况更复杂的海域延伸。
福建洛阳桥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可以追溯到1053至1059年间修建的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当时的能工巧匠,首创“筏形基础”法来克服水深和浪涛冲击的问题,创造“养蛎固基”法来抵抗腐蚀、加固基础,采用“浮运架梁”法在潮水起落之间靠浮排将石梁架到桥墩上。
此后,也有少量在江海交汇和近海岸区域的桥梁陆续被建造起来。
时间来到2002年,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港之一——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正在小洋山岛上如火如荼建设,需要一座大桥作为港区的集装箱陆路集疏运和供水、供电、通讯等的通道。
东海大桥
一座连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洋山镇的跨海通道——东海大桥,开工建设,并于2005年5月25日建成通车。
这座由“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桥梁,是我国在外海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为我国跨海大桥建设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可行的技术、装备和工程方案,如: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和墩身整体制运架技术、防腐以及提高耐久性成套技术等。《东海大桥(外海超长桥梁)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也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随后的工程实践中,以中铁大桥局为代表的中国桥梁人持续以技术创新解决跨海大桥建设的难题,优质建成了众多世界级的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形成了海上激流区高墩区大吨位箱梁的整体预制、运输及架设,宽滩涂区大吨位箱梁的长距离运输及架设等技术。《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岛胶州湾大桥
2011年6月30日通车的青岛胶州湾大桥,是我国首座在北方地区建设的跨海大桥,为寒冷海区建设跨海桥梁提供了新方案。
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3日开通的港珠澳大桥,采用“上塔柱整体竖转提升”方案解决不规则桥塔和航空限高难题,采用深埋承台的技术尽量少占用白海豚的生存空间,从零开始研发外海环境沉管隧道施工技术,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卡脖子”限制。《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于202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2020年12月26日通车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世界三大风暴海域,波浪力是长江等内河的10倍以上。为应对强风和波浪的影响,承建单位中铁大桥局创新了钢桁梁整孔预制架设安装技术、抗风防台技术等,研发了起重量3600吨的起重船、KTY5000型液压动力头钻机等“大国重器”,总结形成了一套在海洋大风环境中施工的方案。
深中通道
2024年6月30日通车的深中通道,形成了海洋环境大跨径悬索桥超高强缆索制造与防腐技术、钢壳-砼沉管隧道方法及合理构造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打造了物联网与BIM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中山智慧梁场。
02.
穿针引线联通发展动脉
道路通,百业兴。道路关系着群众出行,牵动着产业发展,联通着城市的未来。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据人民日报消息,截至2024年10月22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6230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276万辆次;截至9月,进出口货物总值累计达9427亿元。
黄茅海跨海通道
早上在广州饮茶,中午在澳门吃蛋挞,晚上在维港散步……随着近年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多条跨海通道相继开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深圳、横琴“一签多行”以及珠海“一周一行”等政策落地实施,大湾区居民出行互访更加便捷,湾区旅游、双城生活、跨境购物等已经成为新的生活风尚。
跨海大桥为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还在长三角、台湾海峡等沿海地区持续发生。
嘉绍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象山港大桥、象山三门口跨海大桥、嘉绍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大榭二桥等一系列工程,使嘉兴、绍兴、慈溪、大榭以及舟山群岛、象山湾两岸等长三角地区陆路交通“末端”“瓶颈”逐一打通,海岛居民告别了“渡船出行”,长三角“两小时交通圈”逐渐成型,社会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仅杭州湾跨海大桥,就使宁波至上海之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约120公里,直接带动了宁波和嘉兴两大城市发展,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如杭州、绍兴、台州、舟山和温州等地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宁波舟山港的经济辐射范围,促进港口与腹地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杭州湾沿岸地区逐步形成了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汕头海湾大桥
在台湾海峡西岸,汕头海湾大桥、厦漳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厦门海沧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助力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03.
勤耕不辍再织发展经纬
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如今,许多跨海大桥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些大桥建成后也将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动能。
正在建设的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
舟山的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和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建成运营后,将结束舟山群岛不通铁路的历史,长三角唯一不通高铁的地级市舟山将接入全国铁路网。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和崇太长江隧道将结束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不仅拉近了崇明和上海市区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距离,还将在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
正在建设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桥
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建成并投用后,宁波与上海方向的时空距离将缩短,从宁波乘坐高铁至上海不必向西绕行杭州,而是直接跨过杭州湾,取道嘉兴前往上海,构建宁波至上海、苏州的“1小时交通圈”。
……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跨海大桥将进一步向海况更加复杂的地方延伸,跨度更大、承载力更强、耐候性更好、适应多样化的跨越需求也将是跨海大桥的发展方向。
在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进步以及智能建造、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助力下,桥梁工程正突破传统地理环境的桎梏,新型高强复合材料赋予结构更强的环境耐受性,BIM技术与智能监测系统构建起桥梁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今,数字孪生、AI辅助决策等前沿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桥梁建设领域,桥梁工程正以突破性的创新姿态,为区域经济动脉贯通、资源要素流动提供坚实支撑,持续拓展人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疆域边界,书写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END
执行主编丨李元、沈苏
责任编辑丨刘佩娅、何敏、赵李源(大桥局)
内容来源丨中铁大桥局
中国中铁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