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西南交大毕业后,她决定把山外的风带回家乡

西南交大毕业后,她决定把山外的风带回家乡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贵州省贵阳市的一家电影院里,陈雨雪与父母并排坐在IMAX GT银幕前,沉浸式观赏《哪吒2》。当耳畔响起侗族大歌的配乐,陈雨雪与父亲陈德勇难掩自豪之情,相视会心一笑。

银幕侗歌传乡音

非遗薪火映初心

这段宛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源自陈雨雪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改编的音乐和创新的声音融入丝滑,很有气势,咱们侗族非遗瑰宝当真了不起!”走出影院,陈雨雪急于分享观影心得。

陈德勇接过话茬,“主唱之一的杨想妮是榕江三宝侗寨人,也是榕江一中的学生。如今,她返乡创业,在忠诚镇乐乡村创立了非遗研学基地,教孩子们唱侗族歌,时常座无虚席。”

“比您的课还受欢迎吗?”陈雨雪调侃着当化学老师的陈德勇。父女俩的话题从国漫聊到非遗,再聊到家乡,氛围热烈而和谐。

身着铁路制服,别上胸牌,陈雨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站的一名宣传骨干,利落干练,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服务;换上民族服装、佩戴银饰,她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侗族姑娘,明眸善睐,亲历了高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陈雨雪生于榕江、长在榕江,从小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优异。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偶尔请父亲开个“小灶”,陈雨雪的课余时间更多是翻阅家里的书籍,有样学样地跟着陈德勇博览群书。

阅读丰盈了陈雨雪的内心,也丰富了她的想象。她渴望到山外长长见识。中考时,她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贵阳六中录取,凭借突出的数理化成绩,毅然选读了理科。

两代步履越山峦

同心筑就出山梦

2011年秋天,陈德勇陪同陈雨雪坐上了榕江开往贵阳的大巴车入校报到。这年春天,贵阳至广州的高速公路贵阳至榕江段建成通车,西南地区连接华南和粤港澳地区有了最快捷的交通通道。

“榕江要是再通铁路就更好了。”陈德勇心想,透过大巴车的车窗,窗外连绵的山脉、宁静的村庄令他忆起自己当年的求学路。1990年,陈德勇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化学系,成为榕江县车江乡六佰塘村的第二个大学生。

到贵阳上学,陈德勇第一次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寨,天不亮从家出发,崎岖的盘山公路坑坑洼洼,7个多小时后抵达黔东南凯里市,潦草地找个小旅馆住上一夜,第二天下午再乘坐前往贵阳的火车。陈德勇饥肠辘辘、风尘仆仆,到校时天已黑尽,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牌令他新奇。

陈雨雪高中时代的通学路,沿着父亲走过的轨迹启程求学,每次单程4至5个小时。不同的是,她的行囊装进了智能手机和英语词典,脚下的高速路已劈开重峦。她念叨:“总该有人把山外的风带回家乡。”

返乡执教,成为陈德勇笃定的目标。三十多年来,他坚持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把更多的孩子送出大山,改变命运。

继续深造,也成为陈雨雪奋进的方向。2014年,她如愿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同年底,榕江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迎来高铁时代,陈雨雪坚信铁路需要专业的技能人才。

“你真是赶上了贵州交通高速发展的好时候,好好学,回来加油干!”陈德勇鼓励着陈雨雪并道出了让其返乡就业的心声。

高铁织网连山海

双城跃动焕新生

2018年大学毕业后,陈雨雪入职贵阳站,榕江站隶属于该站管辖令她兴奋不已。当时,成贵高铁开通在即,陈雨雪所学专业对口,积累的知识很快派上了用场,一头扎进新线开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中。

几年来,陈雨雪分别在贵阳站及贵阳北站的多个岗位历练,亲历了安六高铁、贵阳环线及贵南高铁等多条线路陆续投入运营。

几乎以每年新增一条高铁线路的速度,贵州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从单一线路到逐渐织密的铁路网络,让内陆与沿海紧密相连,成为西北、西南至华南地区高铁网的重要枢纽。截至2024年底,贵州省铁路运营里程达3625公里,其中高铁1608公里,实现与全国主要城市高铁快捷联通。

随着贵州“朋友圈”的扩容,到贵州“打卡”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陈雨雪铆足干劲,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及热心、细心、耐心待客的初衷,留心观察身边需要帮助的旅客,总能用简短直白的语言,将铁路常识向旅客解答得清晰明了。

陈雨雪还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充分了解贵州各条高铁线路上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为旅客提供旅游攻略及最优换乘线路。

贵阳至榕江,57分钟的车程,一头连着陈雨雪的工作所在地贵阳,另一头连着她父母所在的榕江,高铁成为她们一家三口亲情传递的重要纽带。

陈雨雪发现,高铁激发的“同城效应”非常显著,与她一样过着“双城生活”的人比比皆是。她觉得榕江“村超”的火爆得益于高铁的助力,从一场线上“狂欢”发展为线下文化体育盛会,浓郁的民俗文化与“村”字号体育赛事相得益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上旬,“村超”赛事全网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950亿次。榕江县过去一年累计接待游客925.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27%。

榕江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生就该有追球”的标语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跃动总是让陈雨雪心潮澎湃、思绪满怀。

她赞同杨想妮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的“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是刻在年轻人DNA里的‘野火’”。她愈发深爱身上叮当作响的侗族服饰焕发的蓝色光泽,时常主动担当小导游,力所能及地为美丽家乡代言。

新学期到来,陈雨雪步入陈德勇执教的高三课堂,通过讲述自身成长经历,介绍铁路客运工作相关情况,引导莘莘学子做好职业前景规划,将来共同助力家乡振兴发展。

钢轨的每一次延伸都是改写命运的方程式,恰似陈雨雪与高铁交织的变奏曲。父亲陈德勇扎根县城执教三十余载,用知识铺就四千学子出山路;女儿陈雨雪穿上铁路制服,在流动的中国里架起连通山海的桥梁。学生杨想妮回乡创业,以年轻人“根在土地,歌自天成”的眷恋报效家乡。

高铁的车窗倒影中,依稀可见陈德勇当年肩扛行李的身影,正与陈雨雪用心服务旅客的温馨定格渐渐重叠。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贵阳车站、贵阳客运段融媒体工作室

文字:许毅 黄琛 刘晓

图片:戴铁军

视频:李捷

编辑:金炫美

审校:李孝佺

图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