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梁科研的奥秘殿堂,到现场智能建造的壮阔天地;从在桥科院的默默耕耘,到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等重点项目的实地探索……王伟的十年职业生涯,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精彩跨越。工作10年来,他前五年扎根在桥科院深耕试验研究,后五年深入局内外重点桥梁项目施工一线,以桥科院的科研成果为根,以桥梁施工痛点问题为茎,在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浇灌下,结出一个个创新的果实。
科研起航:好的平台是成长的基石
王伟深知,做好科研工作的秘诀在于发挥好平台的优势。他坦言:“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固然重要,但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5年毕业后,王伟加入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这家中国唯一一家以桥梁科研为主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铁大桥局“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内最优秀的桥梁科学研究团队。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他先后完成了鸭池河大桥、金沙江大桥、洞庭湖大桥的桥梁复杂结构模型试验,通过严格的理论计算和缩尺模型试验,为复杂桥梁节点部位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优化建议,同时在有限元计算、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及疲劳分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2016年,中铁大桥局依托桥科院的科研力量,组建了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桥梁设计、建造、功能恢复与提升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国重实验室成立后,桥科院立足桥梁管养市场的重大需求,大力开展了超高性能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技术科研攻关。面对新领域、新挑战,王伟主动申请加入科研攻关团队,参与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研发了免蒸养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成套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的巨大跨越。
2020年底,王伟加入了王波劳模工作室,开始从事BIM、信息化和智能建造等相关工作。面对陌生领域,他虽心存忐忑,但工作室的良好科研氛围和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让他迅速调整状态,积极参与到将智能化技术与项目深度结合的研究工作中。依托新领域、新方向,他协同项目团队先后负责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中国中铁、中铁大桥局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信息化应用、智能装备研制、数字建造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
实战历练:直面具体问题才能体现创新价值
2021年至2022年,为了更好地学习技术与服务集团公司的超级工程,挖掘工程具体问题和科技应用点,王伟借着集团公司和桥科院人力资源部的重点项目交流锻炼机会,在中铁大桥局巢马城际铁路项目部交流锻炼了一年。在这期间,他承担了项目工程部的多项技术工作,参与了重大专项方案编写、科研申报及总结材料编写、专利与论文撰写等工作,极大提升了他对施工现场的理解。
2021年至2025年期间,在国重实验室各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王伟与所在技术团队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施工难点问题。他们先后在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崇启长江公铁大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等跨江越海项目开展了BIM与智能建造工作,连续3年荣获铁路BIM联盟杯大赛一等奖、中建协BIM大赛一等奖等奖项,相关研究成果吸引了各级单位的实地探访、专业指导并获得了广泛赞誉,有效加速了智能建造成果在重点项目上的推广应用。同时团队针对各类施工场景,成功研发了可推广的数智化成熟产品,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
面对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项目海域宽、潮差大、风大浪高、船易搁浅等施工难点问题,王伟和团队将物联网、互联网及云平台、AI技术融合,搭建了海上施工智慧调度系统,有效解决了安全风险表征参数的“可测、可视、可控”难题,实现了海上多因素风险的“云上”监管。针对长江出海口长栈桥作业平台受“往返潮”和“回旋潮”的强水流作用引发的安全管控难题,他们从建设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基于声光电监测技术研发了一系列作业平台安全智能监测装备,实现了安全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不仅提升了监测精度和准确性,还解决了海上长距及孤立平台安全管控技术难题。面对长大线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难度大的问题,他们积极投身于智能视频、无人机巡检等系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巧妙地将AI技术与安全管理融合。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能精准识别识别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联动提醒,确保问题得到相应并及时解决。
拥抱变革:不断学习才能“不掉队”
2025年开年以来,Deepseek、四足机器人等行业数智化产品在国内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多个领域的智能化转型,为行业发展赋能。
面对国内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王伟深感压力与机遇并存。他表示:“目前国内数智化技术发展太快了,稍有懈怠就可能掉队。但行业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潜能以应对技术变革,从而为数智化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行业变革,王伟将以积极拥抱、积极学习的态度来主动面对,目前他和团队与各大高校开展了密切合作,计划发挥Deepseek在桥梁细分领域的优势,特别是在施工专项方案编写、桥梁智能问答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他们还在新建项目上挖掘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发挥其在复杂作业环境下安全巡检、记录测量等方面的优势。
“在问题中成长,在坚守中成才。”面向未来,王伟表示将紧紧抓住遇到的每个施工难点问题的实质,抓住每一项智能化应用的底层逻辑。他坚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持续学习,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桥梁技术的优化改进,为推动我国从桥梁建造大国向桥梁建造强国转变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刘佩娅
图文王 伟 白红丽
来源|桥科院
【相关推荐】
劳动竞赛进行时 | 成桩5000根!新建合武高铁湖北段4标夺取“开门红”
十大杰出青年 | 王蔚:山河为证 匠心筑梦
1205.4米钢梁顶推过江!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非通航孔钢梁架设过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