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的监控大屏,解锁的是怎样的“智慧密码”?当传统矿井有了“最强大脑”,又会焕发怎样的生机?2月26日到28日,本报3名记者走进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作为“普通职工”,亲身体验了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带来的改变,见证了智慧矿山的神奇和强大。
“站着工作”的监测监控工
“为了保障安全,必须先进行一上午的简单业务知识培训和安全培训。”马兰矿工会副主席梁邵光说。
“这些数据是关键数值,必须重点关注。”“只要上岗,必须保证岗位有人,一秒钟都不能离开。”“要规范穿戴劳保用品,下井一定要跟紧师傅。”
记者进行岗前培训
26日上午,记者统一在马兰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接受了一上午的岗前培训。下午2时,在马兰矿智能控制中心,经过培训的“监测监控工”记者贺芳芳、王雨茜上岗了。
“监测监控工是煤矿生产一线少有的女职工岗位。这是监测监控工张红叶,两名记者就跟着这名女职工吧。”
“操作岗位我不放心交给你们,安全第一。”张红叶表示。于是,记者的体验就变成了——她坐着,我们在她身后站着。
“我们的岗位是双人岗,必须保证24小时有人在岗。日常工作是对马兰矿井下安全监控系统900多个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进行记录,并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张红叶边指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边给记者介绍。
记者观测井下安全监控系统
记者看着电脑上闪烁的数据一阵眩晕,虽然经过培训,但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里的复杂操控台,不知从何下手。张红叶驾轻就熟地进入工作状态,目光在屏幕间快速扫视,有条不紊地开启数据巡检工作。“重点要关注的是一氧化碳浓度和瓦斯浓度。瓦斯传感器有166个,一氧化碳传感器有120个,要随时关注数据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确保井下各地点有毒有害气体不超限。”张红叶为记者讲解。
“瓦斯的安全浓度要盯紧,一氧化碳的安全浓度要控制在24ppm以下,这些数值非常关键。”张红叶边操作边说明。突然,她眉头一皱,记者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原来是瓦斯浓度数值从0.3%上升到了0.35%,虽未超出警戒线,但已然触动了她的警觉。张红叶迅速调出近一周的历史数据,开始仔细比对分析。看着她专注的神情,记者不禁对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产生了好奇心,在张红叶眼中,它们就像一本写满矿山安全秘密的密码本。
张红叶一边分析,一边在大数据软件上不断切换页面,将瓦斯浓度数据与周边区域、不同时段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还结合通风量、地质构造等因素综合研判。
“正常情况下,这个区域的瓦斯浓度不该有这么明显的波动。”她紧盯着屏幕说道。
在分析过程中,张红叶还留意到一氧化碳浓度也从10ppm上升到15ppm。这一变化更加印证了她的担忧:“判断可能是井下局部通风不畅,导致有害气体积聚。”她迅速将这些分析结果告知巡检人员,让他们着重检查通风设备与管道。
不久后,巡检人员反馈,一处通风管道被煤渣部分堵塞,正是问题根源所在。随着隐患被排除,瓦斯浓度逐渐降至0.3%,一氧化碳浓度也回落至10ppm,张红叶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我们也跟着长舒了一口气。
“除了瓦斯、一氧化碳,我们还可以对井下通风情况、烟雾情况等进行监测,这些都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数据。”张红叶说。
晚上6时50分,张红叶与下一班同事进行交接,详细阐述了当天瓦斯、一氧化碳等关键数据的异常情况、处理过程以及后续需要关注的重点,事无巨细。这些细微的数据变化,在她眼中都是矿山设备健康状况的重要信号。
【记者手记】
晚上8时,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矿山。看似普通的晚上,因为这一天的体验,有了不普通的感受。
记者戎兵因为第二天早上6时要跟着矿工下井,当晚就住在矿工宿舍。
在煤矿生产链条中,监测监控工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他们像矿山的“神经末梢”,时刻感知着井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最可靠的保障。他们认真、敬业,凭借对大数据的敏锐洞察与严谨分析,默默守护着矿山安全,是真正的矿山“数据卫士”。
“今天我下井”
27日6时,记者戎兵换上厚重的工作服,佩戴好矿灯和自救器,完成了下井前的安全培训,准备下井。
“你的同事现在就在这里,他跟的这一班正在检修。”8时,戎兵出现在监控画面里。
该矿综采二队队长韩培毅在智能控制中心,指着智能综采系统监控显示屏告诉记者:“这里可以看到井下作业面的实时画面,设备运行参数、位置信息等也一目了然,能清晰地看到采煤机割煤过程、煤炭运输情况及设备的运行状态。”
“戎兵,第一次下井感受如何?害怕吗?”贺芳芳和戎兵通过井下专用5G手机进行了视频通话。
“一点都不害怕,井下亮堂堂的,正在检修,也没有粉尘,干干净净的。这里的设备看起来都很先进,感觉挺新奇的。”戎兵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机镜头转了一圈。
记者查看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检修情况
“想起我第一次下井,那还是10年前,井下黑乎乎的。我刚走进去,忽然听见身后的采空区响起‘呼啦啦’的声音,大量的沙石坍塌下来,吓得我拔腿就往回跑。”韩培毅谈起自己第一次下井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如今井下亮堂堂的,密密麻麻的传感器就像一个个“触角”,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使人感觉更踏实、更安全。
以前井下没有5G覆盖时,遇到突发情况只能通过固定电话与地面联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语言表述理解会存在偏差。现在南五下组煤盘区实现了5G覆盖,可以进行视频通话,更方便、直接。
记者同矿工一同吃班中餐
“去年我在井下工作时,输送机出现故障,我们就通过视频连线与地面技术人员沟通,直观地将损坏的零部件进行展示,通过紧急联系相关单位领回了新的零部件,并安排工作人员送至工作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韩培毅说道。
跟随戎兵的镜头,在采煤工作面,我们看到巨大的智能化采煤机正在等待检修。采煤区区长郝以瑞介绍,如今的智能化采煤机,工人只需通过监控操作,根据煤层的厚度、硬度调整参数,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戎兵忍不住感慨道:“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矿工的工作轻松多了,安全也更有保障。”
不仅如此,液压支架也实现了自动跟机移动。以往,支架工需要在采煤机后面紧紧跟随,手动操作支架,通过7个把手、14个动作对支架进行张开、闭合、升高或降低操作,并且操作时工人必须在支架下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今,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运行以后,与采煤机实现联动;采煤机一动,支架便自动完成降架、移架、升架,工人不需要站在支架下面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记者手记】
记者井下4个多小时的检修体验,井上记者通过大数据与井下及时互动联通,通过智能控制中心一图看全矿,让我们体验了矿山智能综采系统的神奇和强大。
随着智能化的推进,矿工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安全也更有保障。智能化带来的改变还不止于此。它还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效率和质量,减少了资源浪费,为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下交通大动脉”
2月28日,记者成为一名“调度员”,来到了运输调度指挥中心,解锁马兰矿“地下交通大动脉”。
“马兰矿全年产煤360万吨,三分之二的煤炭要通过井下巷道煤车运送出去。”运输调度中心井下车辆运输系统负责人马志峰解释。
这条井下巷道长13000多米,4条主要巷道,有11勾煤车、35台机车。“在这个大屏幕上,我们可以精准定位每一台机车的位置、运行情况、速度、物料等,系统根据产煤量及道路车辆运行情况自动发送交通信号,实现井下巷道的有序运行。”马志峰说道。
“这里有12个监控视频,第一、二排的两个视频分别是上井和下井的罐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人是否全部下井,下井之后要安排机车运送工人到工作面。以下几个监控视频分别是井下采煤情况和皮带运输情况,可根据采煤量安排运煤车辆。”
“这个红点,标注M61,意思就是61号煤车。这一段绿色表示在这一阶段无车通过,这辆煤车可以安全通过。”
自从车辆运行系统投入使用,井下巷道情况一目了然,并且实现了根据车辆运行需求自动调整轨道。“以前需要人工去‘扳道’,工人在狭窄且危险的轨道旁手动操作,存在被车辆碰撞、挤压的风险。现在,不仅有效避免了这一安全隐患,而且实现了道岔切换精准迅速,时间缩短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最怕遇到巷道塌方或车辆故障,现在系统能提前10分钟预警风险点。”矿工赵师傅回忆起半年前的一次险情仍心有余悸。当时他驾驶的老式矿车因机械故障突然熄火,后方车辆险些追尾。如今,智能运输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和红外传感技术,可在200米外识别障碍物并紧急制动,实现“零碰撞”。
更深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马上要上线的无人驾驶矿车,实现从“人工调度”到“数据决策”,将再次为矿山运输系统智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手记】
在矿山“最强大脑”里,我们还能看到智能地面供电系统、井下供电系统、通风监测系统、瓦斯抽采系统、灾害监测系统、皮带运输系统、供排水系统、主副提升系统等。一项项智能化生产系统不断上线,犹如发生在矿山的一次次“智慧革命”,不仅改变了煤矿的生产方式,也为整个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当传统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当科技赋能生产,传统矿井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矿工们迎来了更加安全、高效、体面的新生活!
来源:山西工人报官微
编辑:王志鹏
责编:薛斌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