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斑岩型矿带与蒙古奥尤陶勒盖(OT)铜矿在成矿背景及特征上既有相似性也有显著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1. 构造背景特征
东天山斑岩铜矿带
蒙古奥尤陶勒盖(OT)铜矿
大地构造位置
中亚造山带南缘,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古生代弧-盆转换带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俯冲-碰撞体系
主导构造环境
多期次古生代弧-盆转换(早古生代至石炭纪),受压扭性断裂控制
中晚古生代俯冲带叠加中生代伸展环境,深大断裂与岩浆房相互作用显著
构造活动影响
成岩成矿后受康古尔韧性剪切带改造,但剥蚀程度较低
经历强烈中生代构造抬升,深部矿体保存较完整
2. 岩浆活动与源区特征
东天山斑岩铜矿带
蒙古奥尤陶勒盖(OT)铜矿
岩浆类型
中酸性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具高Sr/Y、低HREE的埃达克质特征
中酸性斑岩复合岩体,深部岩浆房分异明显,具多期次岩浆侵入
源区特征
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混合地幔楔物质(Sr-Nd-Hf同位素显示壳幔混合)
壳幔混合源区,晚期流体富集金属元素,可能涉及地壳混染
氧化状态
岩浆氧逸度较高(锆石Ce⁴⁺/Ce³⁺=74-187),形成强绢英岩化蚀变
硫化物饱和度高,以高硫型蚀变(硬石膏、明矾石化)为主
3. 矿床特征与成矿作用特征
东天山斑岩铜矿带
蒙古奥尤陶勒盖(OT)铜矿
成矿时代
主成矿期为晚石炭世(351~300 Ma)(如土屋铜矿Re-Os年龄335 Ma)
二叠纪-三叠纪(约370–210 Ma),多期叠加成矿
矿化组合
Cu(±Mo)为主,伴生Au、Ag(如土屋矿床Cu平均0.62%,金0.1-0.3 g/t)
Cu-Au-Mo复合矿化(Cu平均0.5-1.5%,Au 0.2-0.8 g/t)
流体系统
岩浆热液主导,晚期混入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显示中高温(250-450℃)、中高盐度
多阶段热液叠加,富硫流体(硬石膏普遍发育),深部可能存在岩浆-热液过渡流体
蚀变分带
钾化弱,以绢英岩化-青磐岩化为主,局部叠加沸石化(如三岔口)
典型高硫蚀变带(硅化-高级泥化-青磐岩化),深部发育钾化蚀变
4. 保存条件与勘查方向特征
东天山斑岩铜矿带
蒙古奥尤陶勒盖(OT)铜矿
剥蚀程度
中生代后隆升缓慢,古生代斑岩矿体保存完整(剥蚀深度<2 km)
中生代强烈抬升,但深部隐伏矿体未被剥蚀(垂向延伸>1.5 km)
勘查重点
石炭纪钙碱性斑岩体分布区(如大南湖 K-花岗岩)、构造断裂交汇带
深部隐伏岩体、高硫蚀变带外围,叠加构造-热液活动区域
潜力评价
深部靶区预测需验证“第二成矿空间”(如玉海铜矿深部延伸)
“多层楼”成矿模式,深部可能存在高品位矿体(如OT矿体向下延伸至>1000 m)
5. 成矿模式对比东天山模式
OT矿模式
古生代俯冲板片熔融→弧岩浆侵位→斑岩矿化
多期岩浆-热液叠加(俯冲伸展→碰撞后伸展)
受限于单一构造旋回
多期构造-岩浆耦合(俯冲→碰撞→拉张)
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改造有限
深部热液循环强烈,硫化物反复沉淀
结论东天山与OT铜矿同属中亚造山带斑岩成矿系统,共性包括壳幔混合源、俯冲相关岩浆活动及多期成矿;差异主要体现在构造演化阶段(东天山以古生代弧盆为主,OT涉及中生代伸展)、矿化元素组合(东天山以Cu-Mo为主,OTAu)及蚀变类型(东天山绢英岩化主导,OT高硫蚀变显著)。东天山更具保存优势,OT矿则展示复杂叠加过程,为新疆深部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