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两会之声 | 听!全国两会上的“中冶声音”

两会之声 | 听!全国两会上的“中冶声音”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山河锦绣,春风浩荡。备受瞩目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中冶四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重托共赴两会盛宴,立足“国之大者”、行业前沿与民生关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围绕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技能工匠等热点领域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冶党委书记、董事长 朱永繁

朱永繁,现任中国五冶党委书记、董事长。曾荣获成都市劳动模范、中冶集团劳动模范、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杰出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十四五”以来,中国五冶步入高位高速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已发展成为成都建筑企业首强、四川骨干建筑企业榜首、西南建筑业龙头企业,以及四川培育质量强省建设领军企业中唯一上榜建筑类企业和西南地区唯一获评中诚信AAA信用等级的建筑央企。2024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单位权威评估,企业品牌价值达225亿元。

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建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但在实践中,科技和产业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转化机制不畅,产学研用链条堵点断点多,制约着我国产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对此,朱永繁代表建议,要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强化跨部门协同,统筹完善科技、产业、教育、财税等一揽子政策,明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加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大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反应”。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桥梁纽带,要切实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利益共享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产业基金、耐心资本等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切实提高成果转化效果。当前,建筑业正着力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更需要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衔接,在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更多建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此外,朱永繁代表还就持续高度重视并做好存量PPP项目处置、加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和完善“保交楼”“保交房”相关工作等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党委书记、董事长 袁斯浪

袁斯浪,现任中国二十二冶党委书记、董事长。他提出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长远目标,勾勒了建设诚信美誉幸福二十二冶的发展愿景。近三年公司主要经营指标翻番增长,连续获评“工程建设诚信典型企业”和最高信用“AAA级信用企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专项考核标杆。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与建筑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管理,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袁斯浪提出“一个议案、四项建议”。关于加快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议案:袁斯浪认为,目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迫切需要对《企业国有资产法》进行修订,将国企改革的最新成果融入法律体系,切实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围绕加快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向信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加快完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解决现行法律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绿色建筑”的平稳实施与大力推广;二是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管理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市场潜力;三是实现政府-企业劳务用工监管数据互通共享,健全劳动用工数据立法,推动建筑用工规范化;四是加大我国干热岩勘查和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绿色能源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冶武勘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 张尤慧

张尤慧,现任中冶武勘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青山区政协委员、青山区检察院听证员、武汉市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期间,积极参加调研视察活动,忠诚履职,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企业背景,助力湖北“双碳”战略;她深入一线,向群众收集意见建议,代表群众发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声音。

关于加大“两竹”地区铌-稀土矿勘查力度和综合利用的议案。近年来,湖北省在“两竹”地区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累计探获铌资源占全国的54%,成为全国最大的可利用铌资源战略基地。张尤慧认为,实现找矿成果与利用关键技术“双突破”,将打破我国铌资源被“卡脖子”的困境,改变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为此,建议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两竹”地区铌钽-稀土资源基地建设。通过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区块优选、矿产勘查以及成矿规律研究和科技攻关,打通技术链条,形成资源供给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我国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关于支持湖北省打造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的议案。张尤慧认为,“氢进万家”工程综合考虑氢能技术、产业和资源等各方面因素,有利于破除产业瓶颈扩大应用领域,拉动产业规模,可为已有研发成果提供转化、验证平台,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造“氢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一是将“氢进万家”示范工程纳入国家氢能专项规划,推动湖北氢能产业与全国布局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氢能技术研发,聚焦关键领域,汇聚全国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加速氢能科技成果工程化,推动技术产业化进程,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在氢能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战略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冶电焊工 赵宗合

赵宗合,中国一冶电焊工、高级技师、技能教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他坚守方寸焊位,参与了国内外百余项重点工程建设,焊缝累计长度10余万米,攻克液化天然气储罐专用钢、高真空不锈钢球罐焊接等诸多难题,为企业发展和行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于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的建议。赵宗合认为,要结合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培育新型焊接技能人才。一是强化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建设,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提档升级,结合我国制造业布局情况,在先进钢结构、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材料焊接优势区域,扶持打造区域性培训中心;二是下更大力度补助企业研发和培训投入,以企业为中心链接政策激励、职业教育、行业资源,打通“企业培养+创新赋能+产业升级”链条;三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机器人焊接操作、特种材料焊接工艺培训,提升新型焊接技能人才“含金量”“含新量”;四是推动由“从事手工劳动”向“投身现代化制造”的观念转变,优化焊接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落实技能等级与薪酬、职称挂钩,增强年轻人入行意愿。关于提高一线产业工人特别是特殊工种工人收入的建议。赵宗合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现有薪酬体系,根据特殊工种的劳动强度、技能要求和风险程度,制定完善差异化薪酬标准系数;要加快制定及完善新八级制度,对获得相应等级的技术、技能类工人,除给予一次性奖励外,更要在其工资中体现技能等级的明显差异;要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发展,制定和完善针对产业工人在企业内部的多维度职业晋升通道,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创造热情。

202552100

来源丨中冶武勘 中国一冶 中国五冶 中国二十二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321期

5551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