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个温暖的午后,我独自坐在家中书房,任岁月的尘埃在空气中轻轻飘荡。我在脑海中“翻箱倒柜”,试图在记忆的角落寻找那久违的温暖。终于,一大摞旧书信从记忆深处浮现,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沉睡的宝藏,等待被重新唤醒。随着它们的出现,那些矿工们在偏僻矿区传递情感的场景,又一次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高中毕业的我走进矿区,走上了采煤的职业道路。在那通信不太发达的时代,家书是矿工们与外界、与家人之间唯一的联络方式,因而被大家格外重视。我读过高中,识字多、写字工整,算当时矿上的“文化人”。一天,一位老工人来宿舍找我,他那布满煤灰的脸上带着一丝羞涩和期待,恳切地请求我为他代笔写信。看着他那殷殷期盼的目光,我欣然应允。在他的口述下,我一丝不苟地记录着他那份质朴而真挚的思念。当我将整理完的家书念给他听时,他伸出那双粗糙的大手,竖起大拇指:“好!好!还是有文化的人会说话!”这赞赏如同一股暖流,瞬间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心里仿佛喝了蜜般,美滋滋的。
从此,工友们纷至沓来,请我代写书信。他们淳朴善良,如众星簇拥明月般呵护我这个“书生”。他们舍不得让我参加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在下班后,争先恐后地将我这个瘦弱的小伙子背上井。这份珍重如同无声的赞歌,回荡在那片黑暗却充满温情的煤海深处。
在矿山深处,那一封封家书如同点点繁星,照亮矿工的心灵。家书不仅是沟通的载体,更是心灵的寄托。一位老矿工将一生的辛劳倾注于字里行间,他充满自豪地说道:“我热爱煤,我愿像煤一样燃烧自己,温暖社会。我的煤矿,也同样护佑着我。”这话语道出无数矿工的心声,他们将矿井视为家园。
每当收到家人的回信,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化作他们心中的“红太阳”,驱动他们在煤海中前行。妻子的回信中,总是蕴含无尽温情:“为了这个家,你长年累月坚守在采煤一线,用汗水换来我们的无忧无虑。你是家的顶梁柱,也是我心中的精神支柱。”这样的字句,温柔地抚慰他们心底的疲惫和孤单。孩子的家书中流露出对父亲的崇敬:“亲爱的老爸,你在煤矿工作,我知道为了我们这个家,你付出了许多努力和汗水。我在学校一定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你为我而骄傲。”朴实的语言如同甘冽的泉水,涓涓流淌,滋润矿工的心田。父母致儿子的信,满载长者的关心与期望:“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用古代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激励孩子勇往直前。这些家书,如同岁月的针线,串联起矿工们与家人之间深深的牵挂与思念,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时光荏苒,煤矿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通信工具的普及,使得家书这一古老的联络方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纵使朴素却深情的家书早已不再流行,其饱含的厚重情感却从未消逝,那些家书里深藏的感怀与牵挂,依然停驻在我们心中。矿工的家书,是淬火的利剑,为他们开辟前行的道路。这些承载岁月记忆的文字,见证了矿工们的辛劳与承诺。
纸短情长,家书在矿工心中点亮一盏盏灯,不仅照亮那幽暗的矿井,更映照出一代又一代煤海跋涉者的希望与追求。
作者:周玉成 版面编辑:袁理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