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交通领域,车辆的性能与安全性不仅取决于动力系统的高效运转,更离不开冷却系统的稳定支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交通设备正逐步成为市场主流,这对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作为润滑油领域的领军企业,凭借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前瞻性的市场布局,针对新能源交通设备在冷却系统方面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润滑方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新能源交通设备的恒温秘诀,看看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如何凭借超群实力,为新能源产业保驾护航。
01
洞察需求,布局新能源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300万辆。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首次实现年度销量超1000万辆的里程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且结构完备的产业体系,主流车企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率超90%,极大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与自主发展能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正从价格考量向着主被动安全配置与其他功能性配置提升的方向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凭借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前瞻性的市场布局,精准洞察市场需求,研发出一系列满足不同车型、设备及工况需求的润滑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筑牢防线。
02
多元产品,满足多样需求
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推出的冷却液产品,涵盖了众多领域,为百行千业提供服务。目前,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已推出长城FD系列多效防冻液、YF有机型发动机冷却液、YC型乘用车专用冷却液、逆变器冷却液、电动汽车恒温液,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自主、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城FD系列多效防冻液: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工程机械、高端农机、加氢设备、压缩机等液冷系统。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为各类大型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冷却支持。
YF有机型发动机冷却液:通用性极佳,可以在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高端农机、加氢设备、压缩机等多种车辆和设备的液冷系统上应用。其出色的兼容性和冷却效果,使其成为众多设备的首选冷却液。
YC型乘用车专用冷却液:主攻乘用车领域。针对乘用车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高效的冷却服务,保障乘用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逆变器冷却液:主要是针对变流器设计的专项产品,可以在风电、轨道交通、变频器、电机、齿轮箱、储能设备等多种液冷系统使用。在新能源电力转换和传输领域,为关键设备提供冷却保障,确保能源转换的高效与稳定。
电动汽车恒温液:可以使用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充电桩液冷系统。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温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保障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和安全。
03
技术革新,引领行业高度
高品质冷却液产品背后,是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过硬的技术实力,秉承服务中国航天和大国重器的精神,深耕冷却液领域产品研发,所有冷却液产品均为单剂配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其中YF有机型发动机冷却液是国内第一个有机型冷却液自主单剂配方专利产品,并在国内率先通过了ASTM D7583《约翰迪尔穴蚀试验》,完全满足ASTM D6210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要求,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精准布局,基于动力电池精密温控、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新需求,开发了电动汽车恒温液技术,并在被动安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主动安全方面,电动汽车恒温液加强了对电动汽车温控系统涉及的3003、4043、6063等铝合金和紫铜、黄铜以及三元乙丙胶、硅橡胶等非金属材料的保护,避免因恒温液渗漏导致安全性问题,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电动汽车恒温液被动安全性能,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率先提出自绝缘性能的设想,并成功实现电动汽车恒温液自绝缘技术,还创造性地开发了电动汽车恒温液自绝缘性能试验方法,同步实现行业内测试自绝缘性能方法“零”的突破。
在多重技术加持下,长城电动车恒温液在绝缘方面有着更优异的被动安全性能,绝缘膜成膜速度是国际知名新能源企业装填用产品的35倍,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04
引领标准,推动行业发展
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不仅在产品研发上成果斐然,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起草国内首个冷却液国家标准GB 29743-2013《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的制定,主导起草行业标准NB/SH/T 6000-2019《乙二醇基变流器冷却液》和NB /SH/T 6047-2021《电动汽车冷却液》,并参与多个石化行业方法的建立和制定,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05
- 携手共进,迈向低碳未来
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伴随“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环保和节能优势,正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流选择。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携手共进,秉承“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技术领先、品质可靠的润滑产品,满足行业严苛需求。
长城润滑油专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未来,长城润滑油将继续与新能源产业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为新能源交通设备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共同迈向低碳未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