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2024年混凝土产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2024年混凝土产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混凝土产业正逐步向绿色、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协同合作日益紧密。未来,混凝土产业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产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基石,承载着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重任。该产业以水泥、砂石骨料等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搅拌站加工成各类混凝土产品,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房屋等建设领域。产业链上游涵盖原材料开采与加工,中游为混凝土生产与配送,下游则直接对接建筑市场。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混凝土产业正逐步向绿色、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协同合作日益紧密。未来,混凝土产业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混凝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市场规模与需求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如水泥)将集料(如砂、石)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混凝土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分析,2024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混凝土企业预计实现商混产量约为5.4亿方,显示出混凝土市场仍具有一定的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是混凝土需求的重要来源。中国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混凝土的需求持续保持高位;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需求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在扶贫搬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需求潜力。

房地产行业方面,虽然目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商品房销售量有所减少,但混凝土作为基础建材,其需求仍受到房地产新开工项目的支撑。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加大化债力度,部分区域基建项目资金到位率偏低,导致实际落地的工程量不及预期,影响了混凝土市场的供需关系。

  • 产业链分析

混凝土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外加剂等原材料供应,中游的混凝土生产(包括搅拌站的生产加工),以及下游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应用领域。

上游原材料:水泥、砂石骨料等原材料的供应情况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和品质。我国水泥、砂石骨料等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充分,原材料供应充足。然而,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国内企业缺乏技术研发能力,产品供应严重依赖进口。

中游生产:中游混凝土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地方混凝土企业具有地域优势,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下游应用:下游混凝土需求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需求量与工程规模和数量密切相关。虽然房地产行业整体承压,但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不断扩张,为混凝土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 行业挑战

当前,混凝土行业面临一定挑战,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加剧、环保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这些因素导致混凝土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盈利空间收窄。此外,部分区域基建项目资金到位率偏低和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也影响了混凝土市场的竞争格局。

二、混凝土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 市场竞争

混凝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占据市场的较大份额。地方混凝土企业则利用地域优势,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市场份额。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 国际竞争

近年来,我国水泥出口增势强劲,主要源于国内需求拐点显现,盈利空间逐渐缩小,迫使具备扩张能力的头部企业加速向海外市场拓展。2024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海外发展,完善已投资国市场布局,稳妥推进国际空白市场的发展,确保在建项目按期投产,着力提升海外项目运营质量。

在国际市场上,外资混凝土企业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能够提供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混凝土产品。同时,它们也能够通过引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标准,推动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混凝土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混凝土行业正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新型环保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普及。这些创新为混凝土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混凝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 绿色环保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混凝土行业正朝着环保化方向发展。企业需要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采用再生骨料替代部分水泥原材料,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使用生态混凝土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并提高建筑物的绿色标准。

绿色环保的混凝土能够满足社会对环境友好建筑的需求,将逐渐取代传统混凝土的应用。未来,混凝土行业将进一步推动绿色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高性能化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等特点,能够满足特殊工程的需求。例如,在传统混凝土中添加金属纳米颗粒,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使用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将成为混凝土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混凝土行业将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升级,不断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以满足特殊工程的需求。

  • 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混凝土领域也出现了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在混凝土中嵌入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性能和健康状况。此外,智能化混凝土还可以与其他智能建筑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和运维。

智能化混凝土的应用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智能性和可持续性。未来,混凝土行业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混凝土生产、施工和管理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预制化

预制混凝土是指在工厂预制好的混凝土构件,然后在工地上进行组装。预制混凝土具有高质量、高效率和可重复利用的特点。预制混凝土的推广可以减少现场施工的时间和人力,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施工成本。

未来,预制混凝土的应用将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混凝土行业将加强对预制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高效率建筑的需求。

  • 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混凝土企业将有更多机会拓展国际市场。企业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未来,混凝土行业将继续推进国际化发展,完善已投资国市场布局,稳妥推进国际空白市场的发展,确保在建项目按期投产,着力提升海外项目运营质量。

产业链整合

当前,混凝土行业呈现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压力的增大,混凝土行业将通过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产业链整合将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产业链整合还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标准规范】

《建筑固废再生砂粉应用技术规范》行标

《建筑物绿色拆除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规程》CECS

《预拌混凝土使用说明书》团标

《砂浆和混凝土用石屑》团标

《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追溯规范》团标

【会议培训】

2025中国混凝土企业家高峰论坛

第十届全国建筑固废和余泥渣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大会暨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年会

2025第二十一届全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商品混凝土年会

预拌(商品)混凝土应用技术和工艺技能线上培训

混凝土(砂浆)试验检测方法实操教学线上培训

【 咨询服务】

科技成果评价

预拌混凝土质量追溯研究

高速公路及桥涵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咨询

课题研究

研发中心建设

产品检测

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绿满庭院]《HJ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技术体系》推广等

【建材“双碳”业务】

低碳胶凝材料研发与制备

复合掺合料和再生复合掺合料研发与制备

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再生砂粉应用技术

建筑垃圾再生轻粗骨料技术

碳化再生骨料制备技术

【期刊著作】

《新技术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图书

《常见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百例》图书

《预拌混凝土企业标准化试验室建设指南》图书

混凝土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主要职能是跟踪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混凝土行业科技前沿动态,为全国混凝土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包括出版技术期刊、研究制定标准、开展技术咨询、举办技术会议、承担行业培训、从事认证评价和开发研究等,中心是建材情报所主要业务部门之一。中心拥有员工10人,其中博士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中心挂靠的行业协会分支机构包括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预制建筑产业专业委员会、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双碳研究中心。依托中心成立的平台有预拌混凝土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混凝土行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企业专家委员会(拥有200余名行业一线专家)、北京砼享未来工程技术研究院(会员制技术和管理服务)。

中心每年参与多个混凝土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包括雄安新区混凝土项目咨询、河北省多个高速公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咨询、固废基胶凝材料和再生复合掺合料研发和制备技术,以及数十个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开展预拌混凝土绿色产品认证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咨询电话:孙继成 焦素芳 李海亮 13520073698 13521286915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