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5年的全球起重机制造商10强榜单上,中国企业的规模已经和国际巨头相当。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最有力的竞逐者。
规模上的成功,没有让徐工迷失;反而,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徐工开始更深层的思考。对于中国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徐工集团董事长杨东升表示:“面对挑战,我们要高质量做优产业,拒绝无底线竞争,打造有序良性的竞争环境,持续优化竞争规则,引导企业开展差异化良性竞争。”
具体到徐工集团传统优势板块,孙建忠认为:“在逆境中、在竞争强度几何升级的市场中变得更加强大的关键,企业必须有“长线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徐工要打造起重机领域的百年老店。事实上,我们也已经走过了81年的发展道路。若干年后,当全球用户提起徐工时,我们希望这些用户认为徐工是一家世界级、拥有专业核心实力的制造商,而不是仅仅记住我们卖了多少车、赚了多少钱。我们想让中国甚至全球用户感受到,徐工正在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改变着全球起重机产业和吊装行业。”孙建忠表示。
为实现这一宏大的产业理想,徐工起重机械把其细分为具体的执行目标,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提高吊装行业门槛,为专业用户高质量成长提供“防护墙”。
一个典型的行动是——数年前,徐工就在行业内主动掀起了“产品提价”的浪潮。表面上是价格提升,但实际上,徐工开始构筑一个在各个环节都能让用户感受到“价值升级”“价值领先”的商业模式。截至2024年上半年,徐工起重机械商业模式再度升级。在现有的G2系列产品上,徐工“捆绑”了让所有业内参与者都颇为震惊的“三年质保+五年50%保值”的承诺。
敢于重新定义、明确定义设备领先的二手价值,徐工的底气在于其产品和技术的积淀,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
据介绍,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徐工率先构建了“起重机械全周期可靠性设计体系”,从设计源头、核心零部件、系统总成、整车等重要节点上同时发力,投入大规模实验测试手段,平均实验周期为5年,最长达8年,涉及2000个评价指标、超3万个测试点、上千个极端应用场景。
“这太让人意外了!纵观全球,还没有企业敢于这样量化后市场服务、二手设备流通环节。”对此,许多用户听到这个消息后既惊讶又振奋。在他们看来,徐工起重机械开始把中国吊装行业的“卷”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再不是那种以价格为导向的熟悉的“卷”,而是寻求客户和制造商双赢,同时让用户在价值链条上更多点实现“多赢”的“卷”。
“在价值突破上不断卷起来,对于中国吊装行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这个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实现真正的模式创新了,徐工开了一个好头,后续我们要把这种卷价值的内核,延伸到下游的吊装市场。”对此,中国吊装领域的领军用户高层这样表示。
不仅徐工在打造百年老店,中国优秀的吊装企业也在做同样的努力,大家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优秀的吊装企业成熟度明显提升,最直观的就是,他们在慎用价格手段的同时,既牢牢护住业务基盘,又拓展了业务;做到了既要兼顾越来越严苛的安全监管,又要在各种招投标比拼中保持竞争力,更要应对有资本背景的新生力量冲击……
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吊装企业在努力做好决策平衡,他们通过“持续优化设备资产、提供更优的吊装解决方案、组合多种资本手段、调整业务领域分布、构建闲置设备共享机制”等等方式来抵御竞争的冲击、保持运营的良性。
未来,吊装企业做成百年老店也要在这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国起重机市场及吊装行业而言,竞争只是表面的行程,而竞争的结果——促成产业升级、推动制造商和用户持续发展与进化,才是最终的意义所在。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
更多精彩内容也可通过下方平台了解
徐工徐工,助您成功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