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企业 > 重大工程建设按下快进键,券商预计今年基建增速可达15%

重大工程建设按下快进键,券商预计今年基建增速可达15%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闫志刚每次看到大桥,总会想到杜牧的名句。

随着7月1日沪苏通铁路的开通,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为千米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同步开通运营。

大江南北,一项项重大工程正火力全开,加紧建设,除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还有格库铁路(青海段)正式通车,国内首台装料核电机组田湾核电5号机组成功进行首次装料作业,云南华丽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结构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跨江主桥顺利合龙……

重大工程建设的提速,不仅助力稳投资、稳增长、补短板、利民生,也勾勒出美好生活的锦绣蓝图。

重大工程加快建设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全长11072米,为国内最大跨度斜拉桥,工程总投资约150亿元,打破6项世界纪录。

闫志刚表示,随着“沪苏通”通车,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沿海铁路大通道“咽喉”被打通,长江南京下游没有铁路过江通道的历史宣告终结,沿线各城市跨江融合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苏南沿江、苏中、苏北地区均进入上海1~2小时都市圈。

当前,重大工程项目按下快进键。中国交建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仅6月的最后一周,中交承建就有多个重大工程喜报频传。

6月24日,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的汉江首座、世界第四座三塔式悬索桥——襄阳凤雏大桥(原名庞公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湖北通车的首座跨江大桥,它独特的外观造型也使其成为古城襄阳新地标。

6月27日,装载着上港以色列海法港5台自动化轨道吊的“振华17”轮安全靠泊。上港以色列海法项目是上港集团首个海外投资码头项目,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标志性项目,码头所用的自动化集装箱起重设备均由振华重工提供,其中包括22台自动化轨道吊和8台岸桥。

6月28日,由中交公规院设计,中交二航局和二公局参建的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结构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跨江主桥顺利合龙。大桥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骨干路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南京城市综合实力。

6月30日,由中国交建承建的云南华丽高速公路项目最难啃的硬骨头、被称为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大桥——阿肯动大桥最后一块桥面板吊装完成,这标志着华丽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将造福沿线110万百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刘立峰表示,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既利于当前也利于长远。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冲击、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抓一些迟干早干都要干的重大项目。

国资专家分析,中央企业很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由其承担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可以带动产业链上下配套产业更好地复工复产,惠及投资、就业、消费等多个民生领域。

多地加码交通投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紧要之年。重大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

在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公布了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左右,公路水路投资1.8万亿元左右,民航投资力争达到900亿元。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大交通工程主要包括几大方面:一是聚焦重大通道,加强国土空间连通、畅通关键通道、提高交通便利性,比如大型跨海通道工程等;二是瞄准重点区域、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比如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打造重大枢纽,如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国家航空枢纽等。

即使受到疫情冲击,今年上半年多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依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比如,山东省交通重点项目全面推进,1~6月山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94.79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59.4%;6月份当月完成投资352.54亿元,环比增长25.2%。

今年山东确定了1842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任务,建设规模和投资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为更有力地服务全省“六稳”“六保”,今年山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此目标基础上再加码,力争实现投资2317亿元。

西安市发改委近日表示,今年西安市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53个,总投资1.44万亿元,年计划投资2802亿元。上半年,196个续建和117个新建项目完成投资1795.5亿元,达到年计划的64%,超进度14个百分点。

在各地大项目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业的景气度在快速回升。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5月新增专项债破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申报开启,建筑业资金情况持续改善,维持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12.3%的预测,若考虑抗疫特别国债或有部分用于重大基建投资,预计基建增速可进一步提升至15%。

截至7月中旬,经全国人大批准的3.7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2.24万亿元、支出1.9万亿元,全部用于补短板重大建设,对应对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欧鸿表示,为应对疫情影响,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当前形势下扩大有效投资事关全局、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施工黄金期,发改委将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快推进项目开复工,提高施工强度,加快建设进度。

投资补短板惠民生

下半年,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基建投资是重要发力点。

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相关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当下的短板与潜力,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业内分析,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综合运营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升,尤其在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设施薄弱环节仍然较多,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设施互联互通需求仍然很大。

发改委7月13日介绍,到目前为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的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北水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已相继建成,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29万亿元。其中有96项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石春先此前对媒体表示,重大水利工程覆盖面广、吸纳投资大、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能很好发挥稳投资、稳就业的作用。据测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人。此外,重大水利工程一般都有较好的规划基础,大部分经过多年论证,具有加快建设的条件,建成后不会造成过剩、闲置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认为,重大工程建设应紧紧围绕人民需要,聚焦补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处理好基础设施间替代、互补、制约的关系,力争使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效力。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