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企业 > 中信重工:改革创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领先企业

中信重工:改革创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领先企业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缺乏经营自主权,以及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病。改革开放后并入中信集团,逐步成长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全国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之一。2009年3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公司时说:“来到以后感到很亲切,看了以后感觉很振奋、很触动,这里代表了国家和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关键词一:科技创新

建厂初期,洛矿主要以仿制苏联的提升机、选矿机为主,为摆脱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洛矿从建厂之初便着手矿井提升机的研制。1958年,焦裕禄带领员工成功研制了新中国首台直径2.5米提升机。

1999~2003年,中信重工经历了技术人才“大失血”的困难时期。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流失1180名,其中本科以上的技术人员流失了791名。

2004年以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世界制造产业转移,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机遇。但由于原体系的缺陷,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信重工在市场环境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中信重工曾与美国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制造过一台大型矿用磨机,合作方式为OEM,从设计、人员培训到质量监理全部由美国公司完成,中信重工的制造量占整个磨机系统总量的70%,但获取的收益却仅占15%。

调整战略结构,实施创新驱动,中信重工从2005年起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研发,用于建设国家首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先进矿山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获得从产品设计、工程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和资质。多年来,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课题400余项,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包括“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研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张力拉伸装备研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并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

2006年入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百强企业”;2008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2012年,荣获“中国制造业10大创新企业”;2014年,被国家海关总署授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ELI)样本企业”。公司“LK”牌球磨机、回转窑、减速机、辊压机4项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17年,公司矿物磨机获得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2016年公司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截止2017年底,拥有有效专利855项,其中发明专利269项,包括1项美国专利和1项日本专利。

关键词二:改革攻坚

20世纪80年代,洛矿下放地方成为省管企业。当时,与其他国企一样,洛矿市场主体地位不是很清晰,生产资料配置、订单任务下达、产品价格体系等都还是“双轨制”。

下放地方后,仍没有脱离政府体系,最大的改变是资产转换成了国家投资,流动资金变为“拨改贷”,国家指令计划订单和统配生产资料大幅度缩减,财务由国家兜底变成了自负盈亏。

市场倒逼洛矿从依赖政府转变为依托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几经周折,洛矿于1993年并入中信集团更名为中信重机,2008年改制成立中信重工。

由于在国家各部门的户头被撤销,导致技改投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当时国家对国企的扶持政策难以实施。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对市场化转型的不适应,中信重工陷入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信重工被确定为重点脱困企业。

困境中,中信重工深刻认识到:要成为市场竞争型企业,必须改革现有机制。由此,中信重工开始了艰难的三年脱困计划:打破僵化的用工制度,推行定编定员、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破除“终身制”“铁饭碗”,打破“大锅饭”,实行全员聘用制;实施债转股,减轻债务负担,改善资产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经营机制转换。

2004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力度加大,中国经济增速进入快速通道。中信重工抓住机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建立扁平化、精简、高效的企业运作体系;以精干主体为目的,剥离非主业,社会职能转制移交;以强化激励为目的,深化分配体系的改革;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全面升级改造生产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中信重工形成了创新能力强、资产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新局面,被称为“中信重工现象”。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需求不振、国内持续去产能,中信重工在快速发展后,2014~2016年,业绩连续3年持续下滑,2016年亏损。

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全面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决定通过深化改革应对市场变化。

在商业模式上:确立打造“核心制造+综合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在管控模式上:确立由集权管控向“战略管控+板块化经营”管控方式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确立由重资产、重结构增长向轻资产、轻结构增长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传统动能+新动能”双轮驱动。在产业结构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军民融合三大领域,打造“5+1”产业板块。在创新体系上:构建“五院一中心”创新体系。在考核激励上: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组织绩效管理。在体制机制上:加大对外合作,开展资本运作,开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试点。2017年企业即扭亏为盈,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近两倍。


中信重工

关键词三:产业升级

2006年,中信重工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后的路怎么走?公司领导班子审慎研究,认为装备制造业是完全竞争行业,极端制造是当下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要么向超微超精方向发展,要么向极大、极重、集成化方向发展。中信重工要通过打造一个超大化、超重型的制造体系,形成全球高度稀缺的制造资源,干别人干不了的产品。

2006~2010年,历时4年、投资39亿元,建厂以来投资最大的系统技改工程“新重机”工程的建设投产,中信重工形成了以18500吨自由锻油压机组为核心,包括重型冶铸、锻造、热处理、机加工、铆焊等在内的全新的制造工艺体系,并据此拥有了全球稀缺的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

面对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中信重工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延伸产业链,构建“核心制造+综合服务”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为客户提供成套工艺技术装备或项目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方位服务解决方案。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的关键时期,中信重工服务的矿山、煤炭、水泥等市场领域,均成为国家去产能的重点领域。中信重工通过品质提升、绿色发展、智能升级、服务转型和海外拓展等举措,巩固和提升传统重型装备业务的竞争优势。同时,顺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着力打造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国防装备产业,不断提高新动能产业优势,实施“传统动能+新动能”两轮驱动。

据统计,中信重工目前已与国内外65家大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生产交付矿用磨机超过1500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累计生产提升机超过8000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生产高压辊磨机、辊压机600多台套;特种机器人超过3000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关键词四:文化传承创新

60余年的栉风沐雨,中信重工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着眼于打造长青基业,中信重工深入挖掘积淀的文化资源,融汇中信集团企业文化精髓,凝练出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以“创新”为核心发展理念、以焦裕禄精神为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体系,以不断构建的文化软实力助推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中信重工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

焦裕禄精神孕育形成地。1953年6月~1962年6月,在洛矿的9年,焦裕禄同志通过不懈努力“学会搞工业”,成长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优秀指挥员。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中信重工时指出:“焦裕禄精神孕育形成在洛矿,弘扬光大在兰考。”

塑立焦裕禄铜像、命名焦裕禄大道、修扩建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编印书籍《精神的路标》、将焦裕禄带领员工研制的新中国首台直径2.5米提升机请回公司永久安放等。2017年以来,开展践行焦裕禄精神贯标活动,将焦裕禄精神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标准,使焦裕禄精神成为实实在在的规范员工行为的准绳。

同时,协助拍摄电视剧《焦裕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微电影《焦裕禄在洛矿》等影视作品。焦裕禄事迹展览馆自2014年扩建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10万余人次,吸引了洛阳市委宣传部等10余家单位在此挂牌命名,成为洛阳市、河南省乃至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

习仲勋同志工作过的地方。1965年12月~1967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同志,调任洛阳矿山机器厂副厂长。在洛矿的一年,习仲勋同志一直在车间生产一线,和干部职工朝夕相处,参加生产。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乐观向上的精神、联系群众的作风,始终激励洛矿人拼搏奋进。命名保护习仲勋同志工作过的车间、回购习仲勋同志住所、挖掘整理习仲勋同志在洛矿资料,激励全体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

新时代工匠精神形成弘扬地。2015年9月23日,李克强同志在视察公司大工匠工作室时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小企业或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路和兴盛之道,你们已经走在了大企业的前面了。

中信重工认为,新时期培育贯彻工匠精神应拓展其外延和内涵。经广泛讨论,确定“客户至上的价值导向 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创造卓越的职业担当”为中信重工工匠精神,并分系统制定覆盖全员的行为准则,将工匠精神融入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职能管理等各个环节,使贯彻工匠精神可量化、制度化。

关键词五:先进人物

刘玉华,1978年被授予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1977年当选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带领21名车间女工组成“姑娘组”学文化、学技能、搞革新、提建议,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女车工。

孙富熙,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模。自学成才,以过硬的技术本领,取得喷射泵等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

曲绍惠,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带领车间几名女天车工十年如一日,在工余和休息时间为企业捡回旧钉子110000余斤回收利用,创造了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万斤钉”精神。

任沁新,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模。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知名企业家。他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刘新安,2015年被授予全国劳模,2017年当选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刻苦钻研数控加工,练就过硬技术本领,创造总结了以创新、高效为特征的“刘新安工作法”“刘新安操作法”,成为新一代工人的优秀代表。

林苍隆,2017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作为中信重工澳大利亚公司的首席设计工程师,他牵头带动多个从无到有的新产品设计项目,多项产品在国产矿山机械领域都具有“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六:国际化发展

1986年,获批第二批国家机电产品出口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1987年获批进出口自营权,1992年获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1996年获批50家国际化经营试点企业(集团)之一,2001年获批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2005年获批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证书。

在装备制造业高度国际化和竞争性的环境下,中信重工改变思维方式、遵循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在全球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断提升竞争优势。

首先是产品标准的国际化。过去国企对产品标准满足于“能用就行”,中信重工曾有出厂产品包装里留有工人的饭盒、产品油漆上踩有工人脚印的情况。从产品标准入手抓质量,中信重工从工人的作业和工具保养入手,严格执行工艺和产品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观念。

第二是产品市场的国际化。目前只有欧美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大型矿山设备,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就是要看能否与这些企业竞争。2007年,中信重工在国际招标中成功中标中信泰富澳大利亚SINO铁矿的6组12台大型球磨机和自磨机;2009年该项目直径7.93×13.6米球磨机一次试车成功并交付使用,两次震动了国际矿机界。

在水泥装备领域,2018年2月投产、柬埔寨首相洪森亲自剪彩并致辞的CMIC日产5000吨水泥厂总包项目,工艺、设备均按照目前水泥界要求最高的LH标准执行,成为柬埔寨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水泥生产线工程。

第三是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全球化。建立9个海外机构,聚集国外智力和技术资源,利用国际信息和人才资源直接参与课题研发,形成海外和国内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工作格局,构建起全球化研发、营销、生产、服务四大功能的国际化布局,形成成套、主机、备件、服务四大全球化服务领域。目前,国际市场版图覆盖北美、澳洲、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高端市场和新兴市场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援引自厂商或其他媒体,与铁甲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